APP下载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音乐与叙事节奏和声音

2018-02-25厍科先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乐三观余华

厍科先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节奏犹如民歌轻柔的强劲有力的起伏律动。用余华的话说“我刻意让音乐进入的作品是许三观卖血记,(因为全部是对话)组成的叙述比较困难,不仅人物在那发言,还要把叙述往前推进,叙述往前推进有一种旋律,这是我刻意追求的。”[1]

热莱特认为:每个故事有两个时间,一个时间是故事本身的时间一个时间是叙事的时间。首先,叙事时间长叙事篇幅短则节奏快。其次,事件时间短叙事篇幅长则故事节奏慢。如:

后来,毛主席说话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说话,他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着说:“要复课闹革命。”于是一乐、二乐、三乐背上去学校了,学校重新开始上课。毛主席又说:“要抓革命促生产。”于是许三观去丝厂上班,许玉兰每天早晨又去了炸油条了,许玉兰的头发也越来越长,终于能够遮住耳朵了。

又过去了一些日子,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举起右手向西一挥,对千百万的学生说: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一天,毛主席坐在书房的沙发上说:身边只留一个。于是三乐留在了父母身边,三乐十八岁时,中学毕业进了城里的机械厂。[2]

余华将十分复杂的时代背景简化成伟人的几句话,用“后来”“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一天”,这类似于民间故事的“许多年过去了”使叙述显得简洁、流畅、节奏明快而喜悦。

以上单就某一语言片段解说了《许三观卖血记》音乐般的叙述节奏,下面我们将接着从宏观角度——解构形式来剖析叙事节奏于小说的妙处。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至于小说最前面的一段对话主要并不是作为情节的开端来处理,他被单独放置在即将展开的故事之上,用以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其功用接近乐曲中“引子”部分。作为高潮的第二十八章——许三观为一乐治病,一路卖血到上海——其叙述方式与乐曲处理方式十分相似。在展开部分中余华让许三观在一至二十六章长达217页里完成了3次卖血,其叙事节奏是舒缓且轻松的,在高潮部分,余华让许三观在一章36页长度里一虚弱的身体接二连三地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等地卖掉了六次血,并且几乎把命丢在医院和街头。这一章里叙述犹如急管繁弦,节奏快,密度大,故事和情感被不断地推向高潮,取得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歌剧《马太受难曲》叙述声音简单并且发自小说人物肺腑,《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声音正是如此。在《马太受难曲》中,主要角色有:宣道者——男高音,圣经中的话多半由他叙述,他多唱宣叙调(Recitative);耶稣基督——男低音,圣经中凡耶稣原话都由他以宣叙调演唱;四个声部的独唱——用来表达群众的心情,祈祷和作为对细腻感情的描述,此四位独唱有时以宣叙调有时以歌调(Aria)演唱。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同时扮演了宣道者和耶稣基督两个角色,他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声音诉说着生的苦难,但同时又是那样的温柔多情。徐玉兰,一乐,二乐,三乐则构成了四个声部的独唱或宣叙或歌唱回应着三观,以“和声”共同将叙事推向高潮转而又回归到宁静安详之中。

《许三观卖血记》采用虚化叙事人的方式来凸现小说人物的“声音”,这一点正同歌剧里舞台角色的声音来自他自己一样,虚化叙事人即是要让“声音”来自主人公而不是叙述者。余华讲到“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来看望他的爷爷。”这句简单的话蕴含了无限多的可能性,它来自于叙述者,但其效果是叙述者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说,就仿佛无处不在的上帝其实无处可寻,结果叙述人被虚化了。此后小说全部由人物本身的发言和行动来表现,我们可用这段话来进一步诠释虚化叙事人的功用,“现代小说中常有的叙述人介入或干扰人物的因素几乎被放弃了,人物获得了极大地自主性和自足性;他说他行动,他用全部可听可见的行动表现自己。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使小说在朴素单纯中蕴含丰富的古典意味,而这种方式恰恰也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体验和感知方式。”《许三观卖血记》正是用虚化叙事人的形式走向了内容的本真回归。

余华也把“和声”的方法运用到《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说,对许三观卖血这一主题而言,阿方和根龙、来顺和来喜就是和声,对于一乐这个“主题”而言,“二乐”和 “三乐”就是和声,它们使各自主旋律更加丰满丰富。《许三观卖血记》还可以被看作是多声部的合唱,尽管有众多声音在各自的旋律上展开,既彼此衬托又相互应答。除了单数的“和声”外,小说还尝试了一种复数的“和声”,据此,造成一种众声喧哗的戏剧效果和心理效果。如在小说的第八章中一乐砸破了方铁匠儿子头这一事件的叙述,余华就用了“他们说”“有人说”的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语言”中交代事情进展。而在第二十三章对何小勇被车撞了后病情的演变,小说也是用“他们说”来叙述的。这种复数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视点,弥补了叙述盲区,而且把对事件的叙述突入到了心理层次,由不同的声音传达了主人公们的心理冲突和情感态度。

猜你喜欢

三乐三观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许三观过生日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头大”的一天》系列一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