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2-25刘有忠
刘有忠
(甘肃省宕昌县理川小学 甘肃 宕昌 748500)
重视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此有十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广大教师也早已达成共识并且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寻找科学的方法和路子。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乐于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了阅读的本质要求,没有把它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主动积极去思维、理解、体验,达到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与思想启迪。因此,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如何实施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引到学生个性化阅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感受快乐。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成熟性
往将阅读看成一种负担,读书也往往是以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或随众为目的,因而,在阅读中,常常显得被动或欲望不强,这就直接影响着阅读的开展和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形式地阅读、以声情并茂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等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快乐,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你让读为我要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效果。
教师在平时,还应多了解学生对那方面的文章感兴趣,花费气力,从多种渠道选择合适的文章,纳入教学与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由于教学内容上充分顾及了主体的兴趣,加之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不再将阅读视作无味与负担,阅读中始终充满着新意与渴求,从心理上、行为上则积极响应,主动探索。这种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必然充满鲜活的人文气息,带来的必定是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课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如果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他们的实践能力,阅读能力会明显提高。
三、拓展学材,引导探究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活动,它能充分体现和适应语文个性化阅读之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可以将课内外学材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加以填补或拓展,创设问题,激发兴趣与想象,引导学生探究。如:教学《矛与盾》一课时,当学生理解文句意思之后,教师可以将文本留下的想象空间分别作如下拓展:(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问:“这面盾坚固吗?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然后选代表准备在班级表演。(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此时,卖矛者又会怎样做?想象一下他的心理,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在组内练习一下,然后选代表准备在班级表演。”(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假如——①: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②: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③:若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请大家分别想象一下不同问者的心理、表情和动作,继续练习。”
四、“其人弗能应也。”师:这时,卖矛与盾者该是何等难堪!大家想象一下其心理、表情和动作,继续练习
在学生想象、练习基础上,教师将以上拓展的四个情节让各组选代表在班级表演,评出优胜者。最后总结出寓意: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它所涉及的面广,有目标、涵义和操作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具体操作,困难实在不少,但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与理解,善于创新,就一定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卓有成效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