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典灵气,炼文采飞扬
——初探语文写作中作文亮点的打造
2018-02-25李晓敏尔主阿牛
李晓敏 尔主阿牛
(四川省昭觉民族中学 四川 昭觉 616150)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其意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但现实情况是:在老师的再三强调下,大部分学生能勉强凑够所规定的字数,但大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甚至语句重复,口水话连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更别说讲究文采了。那在语文写作中什么是文采?又怎样使文章富有文采呢?本文就肤浅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文采在字典上注解为:指事物具有错综艳丽的色彩,后来引申到写作中,多指文学方面的才华。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语言要讲究色彩和风格,或鲜活艳丽,或典雅隽秀,或多姿多彩,或灵动活泼,使整篇文章表现出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格。古语曾说“文如其人”,所以让自己的作文富有文采,不仅能让学生在考试时获得改卷老师的青睐,更能蕴养自己的文学修养,使整个人谈吐不凡,温尔如兰。
要使学生学会写文章富有文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意境等多方面入手来加以教导和训练。
一、炼词
除了字以外,词就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了。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炼词了。而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就是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要求学生多积累这两类词,并注意分辨词义在类别、性质、感情色彩上的区别,
1、形容词,在用词造句中,形容修饰应该生动形象,富有个性。且看:
“夕照里,牛羊下山了,小蚁般缘走在青岩上。绿树丛颠的嫩黄叶子,也衬在红墙边。——这时节,万物都笼盖在寂寞里,可曾想到北京城里的新闻纸上,花花绿绿的都载的是什么事?
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对语。计划定了,岩石点头,草花欢笑。造物者呵!我们星驰的前途,路站上,请你再遥遥的安置下几个早晨的深谷!”
(冰心《山中杂感》)
这段文字,出自名家之手,笔调清丽婉约。冰心妙用形容词,巧于修饰。如“绿树丛颠的嫩黄叶子”中一“绿”一“黄”,两种鲜嫩的颜色自然令人们眼前浮现出早春的满目春意,更何况还有耀眼的“红墙”;“早晨的深谷”、“星驰的前途”、“遥遥的安置”,几个限制性的词语使语言丰富细腻,轻灵而清新。
2、动词,“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鲁迅《雪》)
这一段话是鲁迅的,笔调冷峻隽秀。鲁迅先生善于形容,如“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如“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形容大气而深邃。
3、叠音词,其实除了形容词和动词,叠音词也是我们增加文采不可或缺的法宝。
先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河塘月色》,叠音词比比皆是。如“翁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底底”的树,“曲曲折折”的河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读来似听小溪流水,潺潺涓涓,不急不缓,叮咚作响,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真是独具匠心。可见,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事物的状态,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二、炼句式
巧用句式添加韵致 句式不但能够营造气势,强化情绪,深化思想,更可以直接的以文采打动读者。作文中善用整齐的句式,能为语言增添音韵美;巧于变换句子的长短或结构,能为语言增添错落美;整散结合则更富有一种情趣之美。
三、炼修辞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拟等。
1、比喻,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排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引用,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其中最能增添文采的是引用古诗文。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4、化用,文章中还可以巧妙化用诗句、化用典故。比如:
张志和渴求隐逸,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愁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生春朝”。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这段文字,首句化用了“志南僧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尾句化用了刘禹锡的《秋词》。中间一句化用了林黛玉的典故。如果你能在作文中这样运用,那才叫“语不惊人誓不休”呢!你展示了你的文采,也使读者“惊”你作文时左右逢源、积累深厚,使阅卷老师“惊”你作文时有思想、文化底蕴深厚。
四、炼意境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意境是我们的主观情感与我们所描绘的客观环境的有机融合,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众多意象的组合。所以,用语言营造意境,同样可以展示才情。
总之,要是学生的作文增添文采,是一个漫长且细致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多读、多写、多想的能力,除了平时的主题作文课以外,更应该将其贯穿到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次交流、每一本阅读中,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范例中,炼造出属于自己的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