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
2018-02-25王琴
王 琴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语言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教学语言正是这样,特别是语文教学内容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它不仅需要表意,而且重要的是传情。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情感的理解与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语文教学是师生感情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学生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会细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从语文的目的来看,语文教学应实现的目标有三个:“文”、“理”、“情”。其中“情”就是情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感情的激荡,形成感情共鸣,分辨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
从语文教材的特点看,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无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要想使这些作品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情感性的教学语言;
从语文教师的传情作用来看,要实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需要教师的思想感情作中介,以火去点燃火,以心去发现心。
事实上,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包括两方面:语言传达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情感。
(一)语言传达的情感性
语言传达的情感,即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传达给学生,从而使他们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常用的情感传递手段有三种:
1、引情
通过饱含深情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如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背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春日的暖阳。其实父爱一点也不比母爱逊色,可以比作沉默的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达父子之情的《背影》。”
2、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读《江南逢李龟年》,要让学生听出悲喜交集;《再别康桥》,要让学生听出一丝伤感,和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对母校的深情留恋。
3、讲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语境的不同选择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3]如讲《最后一次讲演》,理应表达出悲壮激愤;讲《致橡树》,理应表达出热烈执着;讲《社戏》,理应表达出纯真无邪。
(二)语言表达的情感性
语言表达的情感是教师用情深意切推心置腹的话语与学生进行自然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爱护。
教师用亲切的话语激励鼓舞学生,就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情感性,正如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少年学生情感起伏变化比较大,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虽然他们学习勤奋,积极进取,向善向美,但遇到挫折和困难也容易泄气,产生妄自菲薄的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用激励性的话语唤起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会真切感受到老师是十分关爱和信任他们的,他们一点点的进步都是老师期盼和由衷赞赏的,就会产生尊重感荣誉感责任感,增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的信心。
例如,一部分毕业班学生,因为考试不太理想便认为自己不是块料,觉得没有希望。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下英国著名导演艾金森的故事,并用艾金森母亲的话鼓励他们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遇到适合他们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们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学生因此而欢欣跃动。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白开水,而融进了情感后奔流的却是鲜红的血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和灵魂。”[4]可见教学语言情感性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