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酸甜苦辣”概念隐喻分析

2018-02-25张玉婷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形容隐喻味道

张玉婷 王 飞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00)

一、引言

隐喻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界定为一种修辞手段,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历史上首位对隐喻产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了隐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束定芳2000)。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解释就是将隐喻看作了一种修辞手段。而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让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酸甜苦辣”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酸甜苦辣首次出现在《鹖冠子·环流五》:“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意思是阴阳二气不同,但是它是和的、相同的;酸咸甜和苦的味道相反,但它是很平均的。根据概念隐喻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生不总是一帆风顺,有得意时的甜,也有失意时的苦。中国人民基于对味觉的身体体验形成了“酸甜苦辣”概念隐喻来描述其他事物。本文将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对“酸甜苦辣”概念隐喻进行研究。

二、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

(一)隐喻的特点和工作机制。1980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让隐喻的研究上升到了认知层面上,他们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活动,将隐喻研究推向了认知研究的高度。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思维和活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莱考夫&约翰逊;1980)。概念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域,一个是源域一个是目标域。其工作机制是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单向不可逆的。概念隐喻的产生基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而相似性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认知主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创造出来的。认知语言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方式,来源于人们感觉运动系统的感知及社会文化经验。也就是说人类创造使用的概念隐喻和人类获得的基本经验是一致的。

(二)概念隐喻的主要分类。对于研究客观事物,分类是更加清晰深化对事物认识的有效方式。在目前的研究中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类方式被大家广泛接受。本文也借用这一模式,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通常是用源域中具体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例如在“辩论就是一场战争”这个概念隐喻中,用战争去类比辩论。战争可以大致分为战前准备、攻击、撤退、休战和成功失败这几个阶段,而辩论的过程与战争的过程很相似。在“人生是一场旅途”这个概念隐喻中,旅途是源域中具体的概念,人生是目标域中抽象的概念,在这个隐喻中用抽象的人生去类比具体的旅途。人的一生被构想成三个旅行阶段:来到、走过和离开。

2.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方位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如人们常将上—下、前—后、高—低投射到情绪、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等抽象的概念上。例如上级—下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心高气傲—低三下四等等。

3.实体隐喻。人类对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经验,我们可据以理解哪些较抽象的经验,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将它们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中国社会科学网)。其中最著名的是容器隐喻,即将本体(原本不是容器的地域、视野、事件、行动、活动、状态、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以通货膨胀为例,我们把物价上涨的经验看做实体,形成了“通货膨胀是实体的”的本体隐喻,例如“通货膨胀日益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三)“酸甜苦辣”隐喻的表达效果。“酸甜苦辣”最初仅仅是指味觉上的感受,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文化发展,中国人根据自己自身经验赋予了“酸甜苦辣”不一样的意义,赋予意义一般是以“酸甜苦辣”这四种感觉和以“酸”、“甜”、“苦”、“辣”成词的词语如今的涵义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相似性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人为主观建立的。由于“五味”中的“咸”涉及的概念隐喻较少,接下来就不展开具体研究。

1.“酸”:穷困潦倒、嫉妒是酸。由“酸”组成的词语常常与穷困潦倒的形象,痛苦的心境或者嫉妒有关。如酸楚、辛酸、惨雨酸风、寒心酸鼻、透骨酸心等词就常常被用作表达痛苦的心境。尖酸刻薄、拈酸吃醋、酸眉醋眼等词就描述了嫉妒。由于善于嫉妒的人常常被称作“醋坛子”,所以嫉妒通俗的说法就是吃醋,自然而然,嫉妒常常就让人想到“酸”这个味道了。比如《红楼梦》中的“苦尤娘赚入大观因,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穷酸、寒酸等词就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穷困潦倒的形象。寒酸形容贫苦读书人的穷困、窘态。《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 今日财发身发,肌肤充悦,容采光泽,绝无向来枯瘠之容,寒酸之气。”此句中的酸形容的是贫窘不体面。而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寒酸忽地上金堦,立看许多渗濑。”清 朱锡 《幽梦续影》:“王寅叔 云,黄白是市井家物,风月是寒酸家物”中,酸指的就是穷困的读书人。酸还可以形容过分咬文嚼字,做作的姿态,如成语酸文加醋或者说“这个人太酸了”。最后,“酸”在现代有着含酸物质或酸性物质,如核酸、氨基酸、乙酸、胃酸和乳酸等等。

2.“甜”:美好的心理感觉是甜。“甜”的味道可以指幸福、快乐和愉快的心情,如甜滋滋。可以指美言,如甜言蜜语、甜嘴蜜舌、甜嘴儿(善于说奉承的话)。“甜”还可以指酣睡,熟睡,如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当中的“一枕余甜昏又晓,凭谁拨转通天穷”。“甜”还可以用来形容好处或利益,如甜头儿等。

3.“苦”:痛苦的遭遇或耐心尽力是苦。通常来说“苦”都是与不愉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痛苦的遭遇和困苦的感觉,比如苦主(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属)、苦楚、苦涩、愁眉苦脸、含辛茹苦、吃苦头、苦厄等等。苏轼在《教战守》中有一句“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中的“苦”也描写了困苦的感觉。然后,“苦”也有不辞辛劳的意思,如苦读、苦口婆心、苦苦相求、苦思冥想、苦心竭力等等。最后“苦”还有恨、怨嫌、不满的意思。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等。

4.“辣”:性格火爆、凶狠刻毒是辣。辣这种感觉是指热与痛的混合感觉,通常是指像姜蒜等的刺激性味道。因此用“辣”组成词语的概念隐喻一般与畅快淋漓、痛快的感觉有关,比如热辣、言辞辛辣。有时又形容人坐立不安的感觉,比如毛焦火辣。凶狠刻毒也可以用与辣相关的词语形容,比如毒辣、泼辣。最后,辣还可以形容老练刚劲。《宋史·晏敦复传》:“敦复为谏官,鲠直敢言。会秦桧主和议,敦复 廷争甚力。桧 使人劝其曲从,敦复 曰:‘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后遂以“老辣”喻办事老练厉害。

5.“酸甜苦辣”与“人生百味”“味”这一词本意为食物在口中的味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在汉语中常常用来喻指“情趣、体会”,例如索然无味、兴味盎然和意味深长等等。舌头能尝出的酸甜苦辣都对应了不同的概念隐喻。抽象的“人生百味”投射到具体的“酸”、“甜”、“苦”、“辣”当中。喜、怒、哀、乐、愁、得意、失意这些都是在人生中必然会品尝到的味道。无论是大富大贵还是一贫如洗,人生都充满了酸甜苦辣,没有谁的人生只有苦,也没有谁的人生只有甜。记得有人说过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有甜,不要加其他的任何味道。但是有些人喜欢吃柠檬,认为柠檬美容养颜;有的人喜欢吃苦瓜,认为苦瓜清热解毒;有的人喜欢吃辣椒,觉得辣椒散热燥湿。那么人生何尝不是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即人生百味中的每一种味道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它所能达到的功效。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中只有甜而没有其他味道,那么他根本理解不到尝到甜时的愉悦,因为没有酸、苦、辣这些味道的衬托对比,就不能够衬托出甜的味道。只有品尝了人生的每一种滋味,才会不枉此生。

三、结束语

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的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地讲,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的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王洪刚,2003)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思维研究的是大脑思维的活动过程,是通过类比与联想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语言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更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使用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对“酸”、“甜”、“苦”、“辣”这几个味觉词的概念隐喻分析,我们对汉语中“酸甜苦辣”与“人生百味”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猜你喜欢

形容隐喻味道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你会形容吗
《活的隐喻》
夏天的味道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Walk on Eggs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