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分析
2018-02-25张琳川
张琳川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传统教学理念主要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定位转变为以引导性为主,伴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初中教育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视度也在随之提升,教学目标方面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等作为核心。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持续性提升。对此,探讨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一、优化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的本质在于制定出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促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可以更容易被接受[1]。教学目标的优化并不是简单的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而是促使学生可以掌握与学习,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并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能力、认知规律,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特征,能够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从语文大纲的规定中可以基本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并对教材形成全面理解。对于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提问之前教师必须有目的性、有目标性。例如,在《故乡》这一课程教学中,因为文章重点在于闰土与杨二嫂的不幸遭遇,难点比较多,例如自然景物描写、内容内涵等,同时还涉及到部分哲理含义的问题。对此,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突出“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等经过,尤其是“我”与“在故乡”,借助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二、改进提问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是以激发兴趣作为目标,应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发[2]。例如,近些年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应用手段的不断成熟,促使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岳阳楼记》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岳阳楼的视频,促使学生对岳阳楼本身形成一定的视觉体验。此时,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如“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借助对哪些具体事物实现对景色的描写,为什么作者所描述的岳阳楼景色与我们所看到的并不相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借助系列性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体验、文章的文字领域等途径找到其中答案,并积极探索、钻研文章。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归纳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整体教学效果突出。
三、抓住特征,突出问题核心
在提问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所想要传达的知识。好的问题一旦提出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乐趣。在提问时必须抓住人物、主要情节或文章特征,设计好文章的核心问题,这一个问题应当能够对文章的本质实现揭示作用[3]-[4]。围绕这一个问题,再设计出多个附带的问题,借助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递进性的解决核心问题。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文章教学中,可以先指导学生概括出关于于勒的经济情况,此时会回答出“穷、富、穷”的变化,之后在提出关于“于勒经济状况不同阶段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有何变化”,然后提出关于态度的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何“着重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与探索,并逐渐完成对“资本主义个人之间金钱关系”的认知。因为问题本身是从浅至深的,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并不高,整个学习过程逻辑性较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益比较理想。
四、强化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课堂提问必然需要遵循“以导促学”的基本原则,并应用多种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引导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导学是教学法之下的合作互动教学作用显得非常明显和突出[5]。
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简单知识讲解,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教学,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会非常明显,为了小组的荣耀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同时会更加主动的提供所获取的答案,在集思广益的同时也丰富了答案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引导。在学生提供答案之后,教师可以不直接公布答案,而是继续这一节课的讲解,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让学生自我分析答案。这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对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盲目学习的问题,以群体为单位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负面情绪,并逐渐杜绝不良学习行为。同时,借助互动性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本身更加贴近于学生,可以更好的满足学习需求,学习更加系统化,学生学习效益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