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情感教育探究
2018-02-25甘小庆
甘小庆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 四川 达州 635000)
一、以“听觉视觉”情景创设为依托强化学生情感教育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较为感性,外部的条件与环境、他人的情感很容易会感染到他们,对他们的情绪和热情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结合,并且强化教学中课堂情景的有效创设,实现对学生良好的诱导和启发,让他们能够对其中的内容实现充分的体验。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这篇文章的标准读音,让学生们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让学生们对于周恩来总理从年轻时期就有着振兴中华、效命国家的远大理想进行感知,让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周恩来总理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铿锵誓言和坚定决心,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些体验进入到文章的阅读学习环节之中,很多小学生就能够带着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阅读之中,对于文章中周恩来总理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用知识改变祖国不振之命运的思想情感就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理解。
(二)实施科学切入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在寓言类文章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内容的故事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出来,将学生们带入到良好的故事情境之中,然后再安排学生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课堂的整体氛围更为活泼、生动。比如,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老虎和老鼠的故事视频播放小学生,老虎贵为森林之王,但却很些事情做不到,老鼠虽小却能做很多老虎不能做的事情。这样通过故事情景的创设,小学生们而且能够将故事所反应的道理认真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学习和品位,让小学生们在感觉好奇、有趣的基础上,实现了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小学生课文阅读的兴趣性和知识性。
二、以“交流探讨”情景创设为载体强化学生情感教育
(一)全面碰撞思维激发学生多元情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小学生及阶段性特征及个性化特点的全面认知和把握,明晰学生对哪些相对比较关心、对哪些内容的好奇感和兴趣性相对较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提出能够益于学生思维发散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辩论。借助“走上辩论台”这一主题语文实践活动,笔者让学生们对于《草船借箭》一文中的主人公诸葛亮进行辩论。在辩论上,有的同学回答说诸葛亮是一位雄才大略、军事才能卓越的大b o s s。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智者,是名符其实的卧龙,有的同学告诉我诸葛亮是一位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先帝刘备的遗言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豪杰,有的学生则指出诸葛亮不顾人民生活,连年发动战争也导致了蜀国自身实力的弱小,最终招致灭亡。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围绕自身提出的观点主动寻找依据,在反复的辩论中大家的知识和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以发散。
(二)实施情景演绎提升学生思想情怀。新课程理念强调和倡导在教育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演绎,将学生带入到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打造高效而又灵动的课堂。在《落花生》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组成“五人小组”,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话剧。教师再营造出当时的场景,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母亲、父亲、哥哥、姐姐、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花生的好处,比较自己说的与文章中父亲对花生好处阐述的不同。对话完毕,小组成员谈论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这一句话的深层含义。通过这种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以及自主探究课文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总结花生特点并从中懂得做人道理。
三、以“学科融合”情景创设为基础强化学生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和鉴赏的,在一些经典古诗或优美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和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相关声音或画面的切入,实现教学情景的充分创设和教学氛围的有效烘托,让学生们能够带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象等进行有效的品读学习,体会其中的主题主旨和情感表达。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借鉴美术课堂赏析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努力将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纳入进来,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与古典的山水画等的鉴赏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在鉴赏过程中更能够实现情与景的交融和渗透,鉴赏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既能感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体验古诗词诵读中的韵味。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适宜的音乐作为伴奏,或清澈见底、或温柔细腻、或波涛汹涌、或慷慨激昂,让学生在古诗词配乐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景之美和旋律之美,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提升。
结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听觉视觉”情景创设为依托强化学生情感教育,以“交流探讨”情景创设为载体强化学生情感教育,以“学科融合”情景创设为基础强化学生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