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困境与创造

2018-02-25林燕清苏诗川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

林燕清 苏诗川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福建 德化 362500)

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育的实现最终是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等手段作用于教育者,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在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本文从分析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着手,纠正传统语文教学的偏差,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特性,寻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材陈旧,脱离生活。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从古至今,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最初的语文教育起源于哲学、语言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所对应的内涵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发展理念,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理念落后。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复制、粘贴的过程。然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知识的再生成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实现知识的内化。落后的教师理念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期延长,很难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实现教师专业的纵深发展。

(三)教法单一,分数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袁振国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另还有定义指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成功地满足清静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二)我国中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特殊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创造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全体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更新、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及时的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实施的主导者,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是培育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中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三部分组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能与社会脱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的能力,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探究启发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重在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教育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自从提出之后,学者各界对此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总体上认为我们应该建构适应国情的核心素养、适应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尚出处在探索阶段,问题颇多,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