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信表达出发,育灵动的学生
——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下的几点实践
2018-02-25李华
李 华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江苏 太仓 215400)
语文课程是习得语言的主要载体,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并最终指向表达,而表达能力又是当今学生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作为一名一线老师,不难发现每个班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部分不善于表达或者说不敢于表达的孩子,这部分的孩子慢慢成为课堂上被忽视的群体。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希望看到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信地交流,在智慧的碰撞中一步步成长,这才是儿童学习中该有的状态。如何让这些遗落在班级中的孩子找到被老师发现,并找到表达的自信呢?为此,我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定位为——自信表达,灵动生长,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立足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中释放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生是课堂实践的主体,而老师要成为一个发现者,首先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当与所有的学生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释放自己。
平等关系的建立,首先要做能做到:容错,但容错不是意味着不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老师要把这样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善待孩子的错误,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例如:当学生在课上说错或者因为害怕说错不敢开口的时候,老师要鼓励性地告诉学生这正是学习的正常过程,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的挑战都有错的时候。并且当面告诉所有学生,有时候一个同学的错误答案,反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错例的机会,那么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就不会再走弯路了,然后再诚恳地给学生纠正错误,他们反而会更乐意的接受老师的建议。
其次,换位。做教师要不停地在老师和孩子两种角色中转换,有时候要把自己当孩子,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他们的精神世界。当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七嘴八舌的时候,老师要表示理解地引导他们,是因为你们一下子想到答案,所以大家都激动得脱口而出了。学生一定会因为老师善意的引导无意识地和老师拉近距离,再和学生以商量的口吻,理性对待课堂上“七嘴八舌”后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影响课堂秩序的,并告诉学生下次得学会自我控制。以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各种举动,只有学生没有了思想负担,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成立。当学生喜爱亲近老师,投入课堂时,学生在课堂中至少已经迈出敢于表达的第一步。
二、立足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自信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们课堂常见的形式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二者相比较而言,生生互动时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更便于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更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第一,少介入。为了避免老师的一言堂,课堂上老师常常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让学生充分互动,只有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存在感,他们才会在这种互动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第二、教流程。低年级的孩子往往缺少交流经验,为引导孩子参与,教师需要教给他们相对固定的流程和句式,比如开场白,互动的句式:谁与我交流、谁来补充,结束语等等。长期言语训练,学生会内化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并成为孩子们之间互相认可的交往方式。
第三,给原则。自信的建立往往来源于赏识和鼓励,课堂交流中,试着坚持先赏识后建议的原则。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说:你精彩的朗读一定是你课前下了很多功夫,为你点赞,不过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你能读得时候更投入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
当生生之间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不显自我,让孩子自然、自如、自动地互动,然而自信的表达在学生日复一日的参与下也就见成效了。
三、立足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灵动生长
阅读是滋养语言的沃土,有了文本的依靠,学生的语言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生长。很多时候教师主张的阅读只是吸收,但我主张学生的文本阅读不但要输入,还要以交流、读写的形式输出。
在假期里,“经典诵读考级”变成了我与学生之间保持联系的纽带。我们约定,每周日下午的12点开始进行视频考级。由家长拍好学生在家一周内诵读的经典片篇目,或者阅读的课外书中有意思的片段,也拍成讲故事的视频,发到班级群中进行考级,并由同学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语音互动点评。
好爸好妈故事会也是促进学生交流的展能平台。每天的晨间,分别由每个班中的一个家庭推荐一位故事爸爸或故事妈妈走进教室进行绘本阅读,读完孩子们会很自信地和家长互动,有表达自己感受的,也有家长提出自己建议的。如:《大鲸鱼和小海螺》的故事,是由一位同学和家长合作读的,响亮的声音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兴致,互动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其中一位同学交流的时候说道:“我觉得你们亲子朗读的形式让我们感到特别新鲜,你和你妈妈一起朗读让我感到十分羡慕,同时听了你们的故事让我仿佛走进了整个故事,令人身临其境。”对于学生落落大方的交流,家长反而在每天自信表达的孩子面前显得有些拘束。每天,学生都会聆听不同家长的故事阅读,他们每天又会面临陌生化的交流和体验,随时保持着交流的新鲜感,让学生始终走在这样自信表达和灵动生长的路上。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小学又是儿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既是人生中最富有色带的时代,又是向人生出发的黄金驿站。所以,老师是最有责任帮助孩子搭建舞台的人,只有让孩子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才能真正地从自信表达出发,蓬勃地灵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