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思考
2018-02-25高娣
高 娣
(德州市陵城区明德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逐渐受到了重视和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传统教材中虽已融人一定的德育内容,但大多隐于教学内容中,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语文教材的使用,若教师不对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予以强调,则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根本无法理解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德育知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就无法得到提升。针对这种现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将德育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便确保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语文教材包含的德育知识,理解语文知识蕴含的情感、意义,以便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感悟到文学的魅力,进而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完成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 营造氛围,开启德育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可见,成功的教育不是没完没了的抱怨,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情感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课堂,从而,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
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诱发学习兴趣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圆明园的毁灭》借助媒体手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昔日的辉煌,再观看课件《火烧圆明园》的片断,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达到毁得心碎的情感效果。这样的课堂还需要刻意德育教育吗?学生认识了祖国屈侮的历史,已经激发了他们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思维填补“空白”、发挥学生想像、肢体语言表演等等……,都可千方百计营造各种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 依托课堂,实施德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更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语文教学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文字的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既加强思想教育,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具体落实在每一堂课,就应做到德育教育尽其自然,不存有斧凿痕迹。
在课堂中熏陶语文课文中的一篇篇作品,或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或激发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或对真善美的颂扬,或对假丑恶的鞭挞……真是“文道结合”。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们可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可以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句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对学生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同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还可以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如:在《将相和》一文教学中,在课堂练习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蔺相如不居功自傲,强敌面前临危不惧的精神,不辱使命高贵气节,维护国家尊严的大义凛然,廉颇勇于改错,赤胆忠心。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有利契机,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这对学生无疑是注入有益的营养,可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 言传身教,延伸德育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无论教师的地位怎样变化,要注意的是,无论何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都是课堂的资源与课程。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也就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我们教师就应有一双善于倾听任何学生发言的耳朵,不再是当学生支支吾吾时,没有耐心的“你坐下再想想”;我们教育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我们在课堂写错字时,我们应勇于接受学生的提醒,而不再是“老师故意写错,看看你们有没有认真”一语瞒过,相反我们还应谢谢同学的提醒,没让老师错一辈子;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用心书写,个个字迹清秀,你在板书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一笔一划地写字……总之,就如窦桂梅老师说的:“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就是德育”。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切切实实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收到“文道统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