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盲校医古文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5刘雁
● 刘雁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开设中医推拿课程的盲校和中职特殊教育学校,医古文课程是独具特色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一门工具课,其核心任务是教给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古汉语语言文字,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读古书,进而提高阅读中医典籍的能力。
本课程与盲人推拿专业紧密联系。推拿按摩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手法技能,更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医古文的学习对盲生提升中医康复保健理论与实践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课程一般与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开设,一学期36学时,教学范围以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专统编教材《医古文》为主,内容包括传记篇、续文篇、医论篇、医著篇、《黄帝内经》选读五部分。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调研,作为专业基础课,全国盲校中职专业普遍开设有医古文课程,但由于师生重视不够、教学策略不当、学生文言文知识贫乏等原因,导致盲生学习医古文好比是“读天书”。笔者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医古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中职特教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学科教学需要确立了适合中职特教医古文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重点字词语法等知识目标为主,在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加入培养学生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目标。通过文选的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古代医籍文献打好文字语言基础及必备的文化基础。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精神。课堂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学生试解、讨论,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突出医古文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医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程的人文因素比较明显,有着“文以载道”的特点,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医德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
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的弹性,每一位盲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任务。同时,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三大领域教学目标中,有助于盲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职业道德。
二、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有效参与
盲校通常实行小班教学,班里学生视力障碍程度不同,既有全盲也有低视力,年龄跨度较大,学生文化学习能力水平各异,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没有一味地要求学生会翻译多少古文,而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课程内容及要求可以根据每届学生的文化水平作适当调整。因此,在先修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课程内容设置可分为三个层次,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一般要求,即针对语文或盲文基础较差、因多重残疾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视障学生,主要要求他们初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掌握医古文中常用的词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且达到医德医风教育的情感目标。
较高要求,即针对有一定语文基础或者有一定盲文基础的视障学生,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认识、掌握古代汉语语言规律,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
更高要求,即针对有较好语文基础或者有较好盲文基础的视障学生,在较高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其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掌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及常见的语法现象,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读古书,进而提高阅读中医典籍的能力。
从盲生视力残疾的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层次性的学习要求,且这些要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动态调整的。这样的弹性分层,就消除了盲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投入学习。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盲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医古文又是文言文的形式,盲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还有部分学生重手法轻理论,只喜欢学推拿按摩类的实践课,而不愿意学习理论课。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残疾学生认知渠道感官能力丧失的实际问题,并在课程标准中提出相应的矫正、改变策略和注意事项。[2]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微信互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枯燥的医古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通过欣赏《华佗传》中的五禽戏,笔者设计了“上台表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并走上讲台互相展示。笔者还与本校基础教研室老师协作,结合体育课让学生多练五禽戏、八段锦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基本功,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医案医话”时,笔者设计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教师抛出案例原文,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辨证论治,然后教师再进行串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与临床接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笔者设计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教师结合之前学过的《扁鹊传》《华佗传》中名医的行医经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医术高超、品德高尚的大医;同时,抽出课文中某个观点或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
医古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设计灵活生动的教学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渗透临床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对盲生来说,进入盲校中职专业学习中医课程,最希望的是尽快掌握相关临床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除了在专业课程中专门学习之外,还应渗透在各门功课的教学中。
首先,医古文中选编了一些医案,这些案例是中国古代名医诊治疾病经验的总结。通过讲解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知识,做好学科知识衔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另外,对未学过的医学知识,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在案例中学到名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加深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巩固了专业知识。
其次,医古文中有不少篇目涉及临床学科,在教这类课文时,应以疏通文理为主,适当地把临床医学知识穿插其中。比如在学到《推拿小儿总诀歌》这类实践性强的医古文时,要把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将要学习的“儿科推拿学”结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如,文章中“大便闭塞久不通,盖因六腑有积热,小横肚角要施工,更掐肾水下一节”,首句提示了疾病的原因,小儿长时间便秘与六腑积热有关,这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辨证论治的运用;紧接着教师问中医该如何治疗,学生答泻热通便。第二句就讲泻热通便的儿科穴位:小横、肚角等,此时教师把这几个穴位的位置、作用、手法展开来讲,并在学生身上演示,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医理于文章之中,加深了盲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五、多渠道拓展知识面,弥补课时不足
开设医古文课程的大多是盲人推拿按摩专业,以实践技能为主的专业性质必定会压缩理论课时。全国盲人按摩统编教材《医古文》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一学期36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利用其他渠道拓展知识面。
首先,教师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合理规划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说明一个问题,制作成5到8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通过“人人通”等软件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其次,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微信互动,这样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学习。课前,教师将音频传到群里,让学生预习;课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作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建立盲人音频资料库,录制教材原文或者下载相关资料,让盲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如下载《黄帝内经》原文及白话文版的《黄帝内经》,同时听原文和翻译,就能充分利用盲生的听觉优势,提高盲生的翻译能力,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文化精髓。
六、注重教学评价,以评促学
适当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笔者在教学中将三种类型结合起来,并基于评价结果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通过诊断性评价,做出鉴定,为以后的分层教学作准备。测试主要从医古文涉及的白话文字词和文言文字词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月考等。测试内容包括所学阶段课程的所有重点,尤其要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测试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查漏补缺。
在学期末,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试题范围涵盖本课程主要知识内容,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考试采取口试的方式。本着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先让学生抽题,并且确保每位学生抽题内容都不一样,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完成考试。考试题型主要有医古文翻译、原文背诵、结合所学内容谈体会三种,主要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学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学生成绩按优、良、中、差分为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