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2018-02-25李文锦
李文锦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中学,广东 河源)
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因而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寻找到学生最近的学习区,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转化为物理课堂上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讲授粤教版“力”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我用手拍打桌子并发出声音,接着询问学生:“谁打的桌子?谁承受了我手掌的力量?”谦×回答说:“你的手拍打桌子而桌子承受你手的力量!”我微笑着说:“我的手掌是施力的主体,这在物理学上称为施力物体,而桌子承受力则被称为受力物体。”接着我询问学生:“当手拍打桌子时,手会是什么感觉?”政×回答:“手会感觉痛!”我说:“这就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当你拍桌子时手掌也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去施加力的,这说明力是有方向的,我们在物理学上称力的方向性为矢量。”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力的概念的理解,我询问学生:“谁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龚×回答:“我手拖物理书,施力物体为我的手掌,而受力物体为书;我给书一个向上的力,书反馈给我一个向下的力,这说明力是有方向的而且还是相互作用的。”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可以简单明了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坡度,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实验教学法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实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到课本中的知识,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进而加深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粤教版“超重和失重”这一节时,我运用实验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准备若干个砝码和测力计。其次,我会亲自做实验并讲述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可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再次,我针对不同成绩层的学生进行提问使其加深教学概念的理解。最后,我安排学生实验。我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介绍。我拿一个100克的砝码挂到测力计上,测力计上显示1N。我询问学生:“当我加速向上提测力计时,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世×回答:“砝码将弹簧拉长了,并且测力计上显示的拉力变大!”我说:“这就是说明我向上提的力大于砝码本身的拉力,因而你就看到测力计现时的拉力比原先静止的状态要大,即为超重。”接着我对学生说:“咱们反向做实验看一下。”我快速向下释放测力计,询问学生:“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晓×回答:“测力计的弹簧变短了,而且测力计显示变小。”我接着说:“你能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失重吗?”启×激动地说:“因为你向下放的力小于砝码本身的重力,因而弹簧的长度会变短,测力计显示变小,这就是失重。”我微笑着说:“你的回答非常正确!”接着,我分发相应的教学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我在巡场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积极地引导,进而提高整体实验教学的进程。运用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使得大部分学生亲自观察到了超重和失重的具体表现,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进而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已有一些固有的认识,然而有些认识本身就存在错误,因而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种认知巧妙设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通过合理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使其感受到物理的趣味,进而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粤教版“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我采用巧妙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我询问学生:“一块铁片和一片羽毛放在同一个高度。我同时放手,哪一个物体先落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铁片!”我顺势询问道:“为什么是铁片先落地?”晓×回答:“因为铁片重呀!”我接着说:“单单是因为铁片比羽毛要重吗?”丽×说:“当然是重的物体先着地。”她接着就用书和本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说:“你很有实践精神,这一点很好!谁还有不同答案?”文×举手回答说:“我想到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结果是不同质量的两个球可以同时着地,所以我不认为是因为重量的原因。”我顺势将多媒体打开并展示了牛顿管实验,学生看完之后都感到特别惊奇。我便说:“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述的自由落体运动!”学生便全神贯注地进入到了听课状态。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争论,继而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进而使其能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而高中物理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同一个维度教授知识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物理知识,也能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