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冲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5宋颂
宋 颂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江苏 徐州)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冲突形成的原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根据个人阅读时的心理差异,可以将语文阅读教学中冲突的形成原因分为三类:背景知识的缺失、阅读水平的差异、读者与作者情感体验差异,本人从教学案例中对这三类原因进行分析。
(一)背景知识缺失造成的冲突
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储备不同,就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冲突,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想念地坛》时,这篇文章是较难理解的散文,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很难理解文章的感情,光读文章只能从表面读出作者的消沉和伤感,但如果学生在以前学习过《我与地坛》并且深入了解史铁生后,就应该会理解史铁生痛苦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经历这些痛苦磨难时是如何走出困境找到新出路的。如果学生了解这一背景,应该会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这篇文章,否则学生只会停留在知觉阶段,很难深入地去理解。
(二)阅读水平差异造成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研究中曾说过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对材料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读,有的学生能对材料进行批判性解读,还有的学生可以对材料进行创造性解读,这就会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差异,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例如,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20分的阅读题,较少的同学能拿高分,这就是阅读水平的差异,尤其是学生在解读散文中的情感或者小说中的意蕴等类型的题目时,由于认知冲突的差异,仅仅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直接理解,因此失分较多。
(三)读者与作者情感体验差异之间的冲突
文本所反映的情和物都是作者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感受,读者很难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读者与作者很容易发生认知冲突。
这类情况在阅读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文言文和诗歌鉴赏中,学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情感体验不同。在学习《鸿门宴》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并且最后在项羽逃跑时也不能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彼此的立场情感不同,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情感上的认知冲突。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的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维训练,从现有的成果看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思维。然而认知冲突不仅隐含在文本中,而且还隐含在师生的思维中,隐含在问题的情境中。
(一)由问题情境的产生引发的认知冲突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科书和学生的原始体验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在很多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制造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例如,在教学杨绛的《老王》时,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从扩写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老王做了很多对作者感动的事情,因此在老王死后作者对老王有很大的愧疚。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个小练笔,以“遥寄天堂”为话题,学生在十分钟的时间内写一写自己想对老王说的话。学生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组织语言。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理解到我们经常无法做到的事,但我们可以用爱去做些小事。
(二)在文本“白色空间”引发认知冲突
文本的“白色空间”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作者经常在文章中留下空白。因此,在教学中这些留白是需要学生走进作品的,否则就无法体会留白艺术带来的美感,因此在解读中会造成冲突。
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作者就留下了留白,“李白为什么会做梦?”“梦境又是什么?”教师在预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留白去读课文,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种留白的方式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三)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制造冲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对新问题、新情境产生不同的冲突或矛盾,学生不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课堂教学环节来实施,这些情况超出了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产生了新的教学生成。面对这种情境,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些突发情况。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明明是讲荷塘月光的,为什么作品读起来会让人觉得伤感。如:“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淡淡的云”等等。面对这种生成,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跳出文本,从朱自清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构建一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查找朱自清的背景资料,进而找出本文的文眼。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冲突策略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策略加以科学的引导,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学中将认知冲突策略应用到教学设计中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