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感官参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2018-02-25江苏泗阳双语实验学校223700
江苏泗阳双语实验学校(223700)
在以往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总是把道理和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道理弄懂了、消化了,是否已经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否真的受到了触动,导致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地听课,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认知,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里所谓的多种感官参与,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耳、眼、嘴、鼻等感官进行刺激,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以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人都习惯于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世界,如有的人靠眼睛观察这个世界,有的人靠耳朵聆听这个世界,有的人则用肢体去感受这个世界……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探究信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视觉刺激,让学习更直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3%,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研究表明,80%的学生是视觉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会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有趣。
例如,《道德与法治》第一册的第一课《说说我自己》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知识窗——我从哪里来”,编者旨在通过此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初步了解生命的科学起源,激发学生感恩生命的给予者——父母。对于“生命的科学起源”,一教师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1:妈妈说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生2:妈妈说我是从她肚子里蹦出来的。
生3:妈妈说我是捡来的。
……
(师让学生先观察课本第四页的图片,再观看动画《我从哪里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图片、动画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美丽世界的)
生4:哦,我知道了,是爸爸身上的小种子与妈妈身上的小种子碰到一起,就创造出了我!
生5:我在妈妈的子宫里生活了十个月,妈妈的肚子装不下渐渐长大的我,我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
“猜猜他是谁”:多媒体出示班级里一些学生刚出生的照片,师请学生到台前讲讲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如身高、体重等。
师:比较出生证上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说说自己各个方面的变化。
……
上述教学,通过观看图片、动画,学生趣味盎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通过看胎儿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动画,帮助学生了解神秘的生命起源,即“爸爸妈妈共同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这些图片、动画的有效应用,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生命孕育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和板书、PPT、视频短片、动画等进行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学习及记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象,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听觉刺激,让学习更有趣
听觉也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表明,有15%的学生是听觉型的,他们上课时以听为主,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喜欢听故事或讲故事。也就是说,这类学生通过讲授、讨论等口头语言的方式接受信息。因此,教师可尽量把一些材料转换为声音,或尽量采取出声朗读、话题辩论、开故事会等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的活动小栏目生动形象、指向明确,起规范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如“故事屋”“音乐厅”“碰碰车”“诵读台”“小论坛”等栏目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故事、小辩论、诵读、歌曲欣赏等让学生喜闻乐见,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故事屋”小栏目,新教材尝试创作或改编“微绘本”故事,配图活泼明快,文字言简意赅,富有童趣,旨在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兔妈妈和兔宝宝》《孤独的小猪》《大耳朵和小眼睛》《七只小猴去旅行》等故事,教师教学时可通过讲述或播放故事录音的形式,让学生在美妙的故事中获得道德启迪,提高道德认识。
又如,教学第一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第10课《我和伙伴一起玩》,说到碰碰车时,一学生说:“玩碰碰车的规则太多了,麻烦!”另一个学生则说:“大家都守规则,才能玩得好。”于是,教师进行如下教学。
师:大家都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碰碰车,可是也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呢!我们来听一听。(出示“碰碰车”图片)
正方:大家都守规则,才能玩得好。
反方:规则太多了,真麻烦!
师:说说你支持哪一方,并说明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做出选择,师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我们大家只有遵守规则,游戏才能玩下去,才能玩得开心。
反方:游戏本来就是玩的,规矩太多就不好玩了。
正方:可是,如果没有规矩的约束,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同学们在一起还怎么玩?
反方:这也不行,那也行,规矩太多就是麻烦。
正方:规则是大家定的,大家就要自觉遵守。
……
进行这样的思辨活动,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是为了活动正常开展而制定的,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学生在发言与倾听中充分碰撞、探究、思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
三、动、触觉刺激,让学习更高效
动、触觉学习是最好、最快的学习,因为这样能大量运用到手指、肢体、表情等,使学生的学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新课程倡导由传统的学习方法向现代的学习方法转变,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特征之一。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相作用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也就是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强调身体的参与。
例如,苏教中图版第一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二单元有两个体验活动:一是“学校常规我知道”;二是“坐立走有精神”。教师进行如下教学:
1.练习坐
师先请读书时坐得最端正的学生上台,让大家说说他是怎样坐的,再结合学生的回答重点讲解“坐如钟,挺腰板”。然后师出示关于坐的插图、儿歌,让学生自由读儿歌,再集体读。最后,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坐,即一边诵读儿歌,一边做动作。
2.练习立
师出示升旗图——图上的小朋友正在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立姿。然后师出示有关立的插图、儿歌,让学生自由读儿歌,再集体读,并讨论哪些时候要这样站立。最后,学生在课堂上一边诵读儿歌,一边练习排队。
3.练习走
师请一个学生上台示范走,并让大家说说他为什么走得好。接着,组织学生观看阅兵式录像,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然后出示关于走的插图、儿歌,让学生自由读儿歌,再集体读。师示范做早操和走路,学生和老师比赛,并在课堂上练习,最后学生分组比赛。
4.评选
一周以后开展“礼仪之星”的评比活动,连续评比三周,请本班所有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坐、立、走姿势,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提醒和指导。每天做到正确的奖励一个大拇指,一天一评,一周一总结,评比出每周的“礼仪之星”。
本节课,教师多次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将放学排队、做早操走路这样的生活场景融入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训练学生规范的走路姿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最后,为了巩固和加强学生坐、立、走姿势的训练,教师设计了开展“礼仪之星”的评比活动,因为唯有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像这样的体验活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体验馆”——校园生活要注意什么,如何正确刷牙、爱护眼睛和耳朵,安全过马路;“实践园”——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即做耳操、眼保健操等。
“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手操作,而且要自己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亲身体验的直接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实现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