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艺术特色
2018-02-25
(洱源职中 云南洱源 671202)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初读此文已是中学时期,仍记得当时眼泪潸然。而今早已为人母,为人师了,每每与学生同赏此文,仍是揪心的感叹与惋惜,一段多么美好的爱情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他们仓促的走了,却留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样坚定凄楚的誓言……[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是古今第一长诗。它产生于汉朝末年,原为民歌,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最后编辑在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又常以诗的首句为题,故又名《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讲述了东汉末年间一双情笃伉俪殉情于世的故事。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描写婚姻爱情悲剧的作品并不少见,然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在文学史上卓尔不群,堪称爱情的千古绝唱。[2]
首先,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的性格,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则是通过人物对话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似的态度与语言各不同 ,比如,文章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刘兰芝的自叙,是夫妻俩私下说的,表明刘兰芝知书达理,受过良好教育;又一个精彩片段是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对婆婆讲的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话语中含着自责,与她前面和仲卿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在这种不同中,才可以感受到她的勤劳、善良、倍受压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外刚内柔的个性。同样的,焦仲卿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实而软弱的同时又有发展的性格特征,面对母亲的逼迫,他只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来回绝,这里看出她对爱情的忠贞,而面对强势的母亲对他的逼迫,愚孝懦弱的他虽然内心很难过,却还是选择休掉兰芝。而他的反抗精神体现在文章最后“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并且“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让我们最终看到了一个为了爱情宁愿走向死亡的反抗者的形象。另外人物对话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如诗中写刘兰芝性格果断、快人快语,“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写刘兰芝温柔有教养,“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同样,写焦母、仲卿,也都是语言极具个性化。
其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此诗中“赋”手法的运用较为突出,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和有教养;兰芝离开家时,“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从衣着、装束到肖像、动作,夸张铺排,突出兰芝美丽动人和从容镇定;太守迎亲时“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铺陈太守迎亲时的豪华排场,借以显示兰芝不为权贵所动的节操,并与她内心的痛苦形成对比,强化悲剧气氛。另外,诗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的运用,领起悲剧故事,意味深长。
再次,行文中冲突激烈,各种矛盾将故事一步步推进,文中多次插入抒情内容,起到画龙点睛强化主旨的作用。如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缠绵悱恻,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个“举手长劳劳,二情长依依。”的难舍难分,最后诀别,“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说”的凄婉哀愁……这些抒情的插入,大为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诗中以细节处动人,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其深广的内容及完善的艺术形式,是此诗千古传诵不衰,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