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信息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德育教学中
2018-02-25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北荆门 448000)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德育课是一门边缘学科,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律于一身,因此,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跨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比如历史知识,几乎在德育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前溯远古,后至现今,从空间上兼容中外,信息容量非常大。
而作为我们的中职学生,大都文化基础差,知识结构不连贯,学习习惯不佳。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把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正常讲完还要穿插初中的知识点,这为授课增加了难度。如果教师还只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等,远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以声、文、图、像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适应了这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可以浓缩教材精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填加到教学中,以满足中职生的专业学习需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里面《杜绝不良行为》,在讲授该课时,我搜集了《什么是不良行为的》法制宣传片的视频,黄赌毒行为有哪些危害的图片,并制作成PPT演示课件,在课堂演示,把原本单一、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直观,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1]
德育课还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多方收集、下载时政要闻,关注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知晓天下大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书中讲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将“钓鱼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微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开辟留言薄,让学生关注“保钓”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由老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观察员”经行点评。教师通过网络搭建的信息平台,既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钓鱼岛事件的进展情况,又可以畅所欲言,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使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2]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育课中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并且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德育课上容易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因此,需要德育课教师善于处理好教材、学生和信息化技术的关系,改变传统的“管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探索精神,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书中讲解“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课前任务布置给大家:以小组单位搜集保护环境的对策,并制作成PPT准备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课堂演示时,教师借助抽签助手软件,来随机选取学生,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这一教学理念,突出了中职教育的特点。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发挥德育课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德育课的可信度
德育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德育课多以言传口授为主,学生缺乏真情实感的熏陶,可信度较低。采用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把新闻报道,纪录片和图片,数据资料等引进德育课堂,让事实说话,增强德育课的可信度。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讲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把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录像做成视频在课上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又如在讲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知识点时,播放纪录片“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果喜人,真实可信。这相对于过去教师单纯的语言描绘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信服。
总之,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评价机会,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习惯。当然,信息化教学只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所有的课堂教学,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合理、适时地使用它,才能更好地优化中职德育教学模式,发挥其优势,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最佳结合作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