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因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能力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由于高校教育区别于普通的初高中学习,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归因理论是解释个人行为以及个人行为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的理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归因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行为结果做出正确的归因。归因理论有助于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1]

一、归因理论概述

16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并就这一理论提出了很多系统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以后又经过了罗特以及韦纳不断的完善整理。归因理论的主要假设核心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所以,当活动较成功时,个体就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活动失败时,个体就会认为失败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试图寻找一个理由,以使自己在同伴面前挽回面子。”

韦纳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成败归因模型,即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来解释人们成功和失败,每一个原因又可以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原因类型。由控制点难度将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部原因。由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其中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比较稳定原因,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原因。由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成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努力属于可控原因,运气、任务难度、能力属于不可控原因。[2]

二、归因理论的应用

1.了解学生特点,给予适当评价

虽然说归因理论出现较早,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不恰当的归因。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能够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通过改变归因模式来提高很多学生的消极学习的行为,让学生把成功和失败归功于不可控因素的行为变成归功于可控因素。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许多的学生经常因为归因错误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断的消极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生把自己成功归功于稳定原因,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取的较好的成绩。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引导性的进行归因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地。[3]

由于高校教学的特点,高校教师和高中时期的教学和教育理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学生的主要责任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会去用一个成年人的思维与和周围的人接触并具备相应的技能。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这时教师的存在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者。由此看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归因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以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4]

2.正确认知教学难度,合理安排教学考试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归因,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考题的难度来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因为教学内容以及考题设定的无论是偏难还是偏容易都会让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情况。如果二者太难会让学生觉得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较差,尤其是那些经过努力后仍然持续失败的同学更是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当学生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心,不去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一般高校的期末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部分比例,且期末考试成绩占较多的比例,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高校学生只在期末考试前努力一段时间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加强随堂考试的比重,使得学生不至于忽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样才能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既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3.平等对待男女生,适当给予帮助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女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影响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和表扬,以免让她们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成功是因为刻苦努力,而不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待男女生学习应该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不能因为男生承受能力较高而过度批评,也不能因为女生承受能力较弱而只是表扬。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应该根据教师任务的下发以及学生学习情况不同区别。当学生学习顺利不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时,教师给予帮助就会影响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成功的归因。同时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过分的进行帮助,就会影响班级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看法。而反过来也会造成这个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归因错误,这个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过分的帮助是因为自己能力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进而产生自卑和厌烦的表现。

结语

由于高校教育与其他各阶段教育不同,学生正处于即将与社会接轨的年龄,已经具备一个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高校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局限于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完成迈向社会的那一步。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归因理论基于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以便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为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做出铺垫。[5]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