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8-02-25
(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 青海果洛 814000)
一、社会期望与客观待遇不相称
一直以来,我国对教师这一角色就赋予了崇高的社会意义。谈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必谈教育;提到教育,必谈教师。当教师行业的社会价值被过分强调,教师群体就会受到社会提出的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职业要求约束,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他们承担着更大的社会道德谴责风险。除此之外,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还导致社会焦点错误地只集中于学校或教师身上,忽略了除去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忽略了除去教师以外的其他教育角色:家长和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无法完全独立自主地管理个人生活,本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护和引导。可是如今许多家长却一味将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导致不少教师不得不压缩休息时间,整日奔波在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之间。教师不但要很好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必须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也就可想而知。[1]
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教师待遇的重视程度,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教师的待遇。比如,近几年连续的加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对于经济报酬的需求,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这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2]
二、教师的多重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如果一个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时扮演着多重不同的社会角色,却因“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等条件的制约,“不能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时”,就会造成“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这就是角色冲突的由来。教师个体并非只承担“教师”这一单一角色任务。对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对学校来说,教师扮演的是受雇者;对教师自身家庭来说,扮演的是支持者;对于教育改革事业来说,扮演的则是实践者……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教师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履行角色任务,满足角色期望。可是时间等客观条件是恒定的,不可能增多,而精力等主观条件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循环使用,这就意味着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极大可能感到心力交瘁,难以再保证原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应该对教师抱有宽容的心态,不应该对教师进行吹毛求疵,要理解教师还有其他的社会定位和角色,尽可能少的给予他们额外的压力,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加从容的应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冲突。
三、教育效果难以短时见效
对于所有的工作和职业来讲,成就感始终是确保其维持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是一个成果可以即时见效的行业。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脑力发育的成长期,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而较难在这个阶段取得明显成就;等到其日后真正成才,社会一般也不会将其成就归因于中小学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因此,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维持职业兴趣所需的成就感,一般只能通过学生考试分数或竞赛成绩获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家长和社会应该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学生的综合素养上,教师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社会应该提升对这一层面的认识和认可度,提升教师的成就感。
四、学校组织支持力度不足
学校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社会网络,其内部文化氛围直接对教师职业的压力以及倦怠感产生影响。比如,实际教学中,如果学校奖惩机制不够公正透明,则会打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平衡局面。原本“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聘用、升职等直接利益挂钩”,就已经“人为地加重教师之间的竞争”,再由于机制的缺失致使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勾心斗角,相当于变相在教师原有的教学压力上再增加一层人际交往压力,致使教师身心疲惫,热情和精力枯竭。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工作分配和评价机制时,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避免送礼贿赂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减少教师之间的猜忌怀疑,减轻教师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担忧,使得教师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尊重、支持与合作,以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抵去部分由于工作带来的疲惫感和无力感,增加工作愉悦感的体验。
五、教师自我调适不当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外,主观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比如教师自身背景,包括性格、年龄、性别等都会对职业倦怠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以下两类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较大:
1.缺乏职业兴趣。这部分教师入职时或没有经过慎重选择,或受家庭等各方因素的影响而被动选择了教师行业,这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内驱力去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也没有意愿去提高教学能力,只是单纯地将教学看做是一份普通的劳务工作,缺乏基本的教师责任感。他们通常在职时间不长,难以适应和融入学校生活,最终因为厌烦而离开教师行业。
2.自我定位不准。这部分教师普遍在就职前对自我和职位的期望很高,对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们在就职初始怀抱满腔热情,工作积极性极高。但当他们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后,容易产生失落感,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去改进教学工作,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面对这些情况,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使这一部分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同时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对于教师在工作中受到的一些打击,上级领导要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解除他们的困惑,使他们恢复工作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国教育部门、社会以及教师自身沟通进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