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8-02-25
(大连市中山实验学校小学部 辽宁大连 11600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理论不断的完善,课程建设也随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在逐步脱去浮华的外衣,以简简单单的形式,传达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质。语文教学的改革思想正在逐步冷静下来,真正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才是当今最需要的教学形式。美国有一位功勋老师德.鮑拉曾说过一句话“教的重要在于听,学的重要在于说”。新课改的今天,我也不断思考着,课堂教学转型要有效课堂,就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做到什么地步才是真正加强了对学生的研究,掌握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呢?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清楚的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客观的讲,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以往的语文教学,要么是为了提高成绩的满堂灌,以题海战术替代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要么是弄不清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就文教文,演绎了课上热闹,课下失落的假繁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入新的理念,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期终生受益。
策略之一:巧妙设计,力求得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个恰当的比喻,一针见血的表明了语文教学的要义,也符合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人学会”进一步就是“教人会学”。在这样一个信息告诉更新的时代中,掌握方法的人永远优于掌握知识的人。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学应当重在引导学生得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能够体现“学法---用法---得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学习方法,还有阅读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课堂听记方法等等。在小学年段当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侧重对这些方法的引导和渗透,在高年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以上方法的具体落实措施,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意义,向学生阐明。用两年的时间加以强化,力争使学生将方法变成习惯,将习惯内化成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重点:理顺序、抓特点、品语言、悟写法、说情感。这15个字的学习要决不仅能够解决学生预习本课的基本任务,同是也为学生以后的写景文章阅读提供了借鉴,再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也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初读领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质疑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质疑谁访友?访问谁?何时访?心情、结果如何?当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寻找答案的时候,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轻松解决。更重要的是,应当利用课例告诉学生,像这样题目表述含蓄婉转的文章,都可以用题目质疑法概括主要内容,这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同是又要感悟并仿照作者的写法,进行练笔。因此对于重点段落的处理,应当体现出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人称的转换部分,不妨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不同人称的不同语感,同时可以辅以转述句练习,加强对不同人称表达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这种以景为友的情感,可以引导并告诉学生,读懂文章的方法之一就是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后面写景文章以及《少年闰土》等叙事文章中的写景片段,有很好的促进理解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巩固了基础,又理解了文意,一举两得。
换言之,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对教师提出了课前预设的更高要求,想要胸有成竹,必先知已知彼知课标。
策略之二: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爱上语文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为我所用。在教学过程中,最怕教师成为教材的奴隶,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精读教两课,略读教一课。细看我们的教科书,并不是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经典的,当可学性不强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缩减课时,将时间留给真正有嚼头的课文,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仍以六年给上册材第一单元为例,四篇课文中《草虫的村落》一课,就可读性而言不及《蟋蟀的住宅》,就工具性而言不及《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读懂而带过,将节省出来的课时,用在赏析《索溪峪的“野”》这样的美文上。再如第三单元中的略读课文《用心灵去倾听》,课文内容简单,情感真挚,完全可以放手交予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基础知识、读懂内容、体会思想、感悟写法这样的阅读训练重点读中发现,读中交流,读中收获,从书中来,到文中去,切实的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水平。
策略之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在教学中,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课文中心,与其浅挖十条渠,不如深挖一口井。例如在教学《桥》一文,学生在感受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已救人的高贵品质后,让学生赞一赞老支书,并用上“桥”字。带领学生叩响了文本的大门,深刻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只在学生的交流语言中进行了点拔,学生语言得到内化,情感得到沉淀,更解得到升华,这正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教材中的动情点不少,“情动”必然“辞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慢慢感悟到,语文教学实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正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创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打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打破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打破课堂重接受的单一做法,注重学生学习智慧的启发;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真真切切让学生的学习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