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生态文明养成
2018-02-25李凤华
李凤华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上板城初中)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生态德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性,让学生不断建立和养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意识,为社会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以下是初中教学中开展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中生态文明要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主要是依靠学科知识这一基础。因此,在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各科老师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生态德育因素的作用。老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中与生态德育可以互相渗透的结合点,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从而让教学最大限度地触及学生的思维。比如,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黄河——中国人的母亲河》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授各个历史时期与黄河有关的知识,如原始社会时,形成了具有大河文明特点的半坡文化遗址;商朝时黄河孕育了殷商的高度繁荣;两汉时期,大兴土木,砍伐森林,黄河泥沙淤积等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黄河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尝试对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唤醒心中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老师也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而要多关注生活,从杂志、网络等渠道多收集相关的资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生态德育竭尽全力。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化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要想促进学生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并且将生态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的理念和重要性,而且也需要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并且通过校园环境及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中的树木进行分类,并在草坪等地方放上温馨警示牌,提醒行人爱护花草树木;在学校食堂的墙上贴上“爱惜粮食,拒绝铺张浪费”等标语;在盥洗室的墙上刷上“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请珍惜水资源”的标语等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生态环保演讲比赛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生态文明的习惯。
三、借助情感体验和熏染,引导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学校教育中的生态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工作者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层面,而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情感和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生态文明的习惯。比如,鉴于平时学生浪费纸张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环保小组,将同学每天浪费的纸张收集起来,等到学期末的时候,再让学生自己看。每天浪费一张纸,学生心里可能没有多大感觉,但是当看到一学期累积下来的纸张数量,学生心里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同时也就能自觉珍惜资源了。再如,学校也可以借助停电停水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缺水缺电的苦恼和不便,然后老师再趁势向学生宣传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珍贵,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四、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德育
学校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德育也是如此。因此,在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比如,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将成果写成报告。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将目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状与行为,会产生心痛的感觉,而且也将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发出保护环境的呼喊,激励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学校开展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具有系统性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总结,从而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5).
[2]郭晶怡.和谐德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