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的“鼓声争鸣”
——从一节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8-02-25吴金纯子
吴金纯子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
案例:
这是“苏少版”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村寨踏歌中的一首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欣赏课。授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瑶族长鼓的音乐让同学们欣赏,并投影瑶族长鼓舞的情景导入新课。音乐声响起,悠扬的鼓声飘扬在教室的上空,伴随着屏幕上的影像资料,创设出西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长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创编环节,我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或身边的物品制造出鼓声效果,并允许学生之间自由组合练习。
教学环节正在推进着,一切在意料之中,看着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着,秩序课堂气氛很活跃,突然同学们都转过身去,随即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原来是第三组最后一排的张同学模仿大屏幕上的长鼓舞舞蹈动作在扭屁股。其实在学习方面这位张同学是个“潜能生”,语、数、外成绩虽然落后,但乐感很好,节奏感也特别强,而且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好打抱不平。这一刻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记得刚毕业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种调皮的学生,因当时年轻没有经验,就立即喝止,而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让他下不了台。可没想到在以后的音乐课上,他要不就趴着睡觉,要不就是不参与,整个就是个“课外生”。经过几年的磨炼,对这种“小事”我自认为已有一套较好的方法。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二项是: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所以课程标准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内容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内容要求。面对着眼前这群兴致盎然的学生,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学生表演创作的良好契机么?
首先我表扬了他,因为他能做这个动作说明他认真地聆听了音乐,也认真地听了老师提的问题;其次,他有表现创作的激情,而且他的节奏感很好,虽然动作有点夸张,但很优美,且别具一格。因此,老师认为他做得很棒。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渐渐从不理解变为羡慕。我接着又说:“当然,老师也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以后有问题或表演先举手好吗?”他高兴地点点头。紧接着我又说:“其实你表演得很好,我们现在合作一下,老师给你伴奏,再表演一下好吗?”他很自豪地站了起来,又表演了一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我抓住机会,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尝试创编并展示。于是我一改初衷,用最短的时间调整好心态,整理好思路,说:“我们教室有没有可以当作道具的东西呢?”一经提醒,聪明的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教室里也热闹了起来,所有能用的东西都被他们用上了。结果可想而知,比我课前预想得还好。有节奏明快的,也有比较抒情的,都充分地展示了同学们多样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
反思:
虽然这堂课没有遵循原有的计划,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其他同学看到老师批评同学,也许就不敢有什么新想法了。表面上看,学生是听话了,但那份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也同时被抹杀了。而正是对张同学的肯定,才换来了精彩的“鼓声雷动”的场面。因此,结合上述案例,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为学生营造一个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体态律动体系,他认为教学研究实践中,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音乐中最基础的要素是节奏,音乐与人的身体关系最亲密的是节奏。他的教育哲学是唤醒人的天生本能。通过节奏训练促进身心的和谐,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感受力和表现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各方面进步。文学艺术家常用通感的手法来反映心中的感受,因为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要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他们随乐曲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动作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只要学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因为学生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会很有限,因此,教师对学生创造的衡量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那些稚拙的创造。教师要多用暗示性的语言,诸如“你肯定能行”“试试看”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
2.音乐创造性课堂教学
让学生肢体“动”起来,主动参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与表述能力。音乐课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愉悦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是传统的教法总是让学生被动地静听,机械地接受,没有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创造性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学生是通过课堂去学习知识,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去传播知识。因此,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学生创造,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