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之我见
2018-02-25张庆勋
张庆勋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将行为习惯培养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效率,锻炼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物理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缜密性与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新课标背景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各项学习习惯,为物理知识深度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在此进行详细解析。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课程知识学习的初始步骤,也对课程知识学习效果产生深刻影响,故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课程知识没有导入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读课本,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迹标记知识点,对自己理解存在较大难度的重难点知识做出特殊标记,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之为“超前思维”[1]。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当教师提出与课程相关问题以后,学生通常会在上一时段中对其有所认识并进行思考,在教师还没有对问题本质进行剖析与阐述的基础上,就能够迅速地提出主观见解,继而与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思考过的哪些知识点是正确的,哪些知识点在思考过程中存在错误,并探寻错误成因。先预习后听课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两次认识和思考,并在把自己观点与教师传授的内容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思考,不断强化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应用10分钟去阅读本节课程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从固态到液态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分别有哪些特点,并对学生设置了“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温,这是为什么”的思考题,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本次课程概况有所认识,并养成了积极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现象的意识。在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授课,这样不利于学生接受某种结论和方法。使“先学习思考,后听讲辨别”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贯穿于课程知识学习的整个进程中。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采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处理现实问题与解释现象是物理学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物理学知识的有效办法。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见到物理题目以后,就急切地采用直观方法去探寻解题的突破口,经常不假思索地朝着一个解题方向计算很长时间,或者是不断尝试应用数种方法进行解题,花费大量时间的同时,对解题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明确题目主干,排除干扰信息,将某一个物理现象转型为一个或数个物理模型,继而解析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问题快速高效解决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教会学生审题技巧:首先,明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各个物理量;其次,勾画出草图,并于草图上分别标明已知物理量与未知物理量;最后,借用草图理解、探究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性,并探寻出获得未知量的办法。对题意有深刻认识与理解,探寻出处理问题的捷径,不断总结解题经验,以提升做题精确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现阶段,有很多中学生以科目繁多、学习时间紧张为由,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物理知识,厌倦了主动探究与自主操作的学习方式,导致物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间接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无法将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清晰度严重缺乏,无法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
教师应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所蕴含的道理,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正确辨识各类物理名称与物理仪器设备,进而采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处理现实问题[2]。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应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定量测量的实验,强化学生对电学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使学生对公式P=UI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实验探究项目的创设,能够强化学生对电功率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确电压对电功率的制约因素,掌握区分额定电功率与实际电功率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能够不断强化其对物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所收获,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组织学生对实验期间所需仪器与正确使用方法有整体性认识,在明确实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操作,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引导,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与应用各类教学方法,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推动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盛学良.科学探究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分析[J].学周刊,2017(1):49-50.
[2]樊彬彬.从课堂讨论谈如何建立大学物理思维[J].求知导刊,2016(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