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2018-02-25宋晓明
宋晓明
(吉林省通化县第八中学)
根据相关的教学调研数据表明,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兴趣较低,在教学活动中很难积极参与,导致历史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现代教学观念下更侧重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内涵是人对于事物认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疑惑而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在问题中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立的见解,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一、进行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初中阶段历史教材内容对国内外历史知识都有所涵盖,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被动,致使历史课堂失去了趣味性,变得枯燥乏味。当前形势下,教师应当切实转变教学思路,活跃课堂氛围。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设立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进行清史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自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所掌握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成就感,提出课堂以外的知识,例如:李鸿章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历史图片,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对于存在的疑惑产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有效地培养问题意识。
二、增强教师引导,提升问题质量
初中学生缺乏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研究价值较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知晓问题答案,因此,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过程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对某个学生提出的深刻问题进行表扬,带动其他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较为普通的问题,也应当进行耐心解答,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不应当对问题价值做出判定,而是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普通问题中进行升华,探究更加深刻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较为频繁,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增强思维能力。
三、鼓励与倾听,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一般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其提问层面也不尽相同,但教师也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来分析。有些学生虽然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使得提问出现障碍。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内心所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在提问过后给予详细的解答,而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还原相对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课本知识,在全面掌握后教会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以及思考的乐趣。
再有就是教师要学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提问,问题从大众化逐渐过渡到小众化,学生起初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给予回答,到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高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该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知识掌握程度,锻炼其进行精细研究的习惯。教师要学会在鼓励与倾听之间切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态度也应尽量和善,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好课程进度。
四、加强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把历史从生硬的课本知识变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在课堂上,要着力于培养学生查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储备,从提出的问题出发,找出更多更详细的历史依据来回答问题、支持论点,进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让学生高效学习。
五、创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意识受校园环境影响较多,为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知识讲解。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宣传板报、雕塑等多种形式,对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概述宣传,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加强知识的融合;或是可以开展一定的课外活动例如历史知识竞赛或是辩论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课外历史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存在一定的疑问,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能够树立问题意识,更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教学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初中历史虽然不是重点教学科目,但对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加强问题教学方法的探究,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2):67.
[2]黄镇.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刍议[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