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思考
2018-02-25杨朝平
杨朝平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中学)
一、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中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的游戏都需要大家共同来完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另外,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体育游戏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出来的,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在体育课堂上一直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没有为学生打造一个体育游戏式的教学课堂,使得大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都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对其不感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虽然有些教师在体育中融入游戏,但是没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得很多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例如,进行跑步游戏的时候没有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热身锻炼,导致学生在跑的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又如,学生在跳远的时候如果姿势不正确,会使学生扭到脚踝。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会给其带来心理阴影,对体育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改善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1.丰富体育游戏的种类,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快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体育活动,导致大多学生认为体育课没有意思,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感。这严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个性特点等,为学生制订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游戏的种类,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例如,在学习排球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排球,现在我将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我们先来做一个排球接力的游戏,看一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然后教师按男女比例将学生分成几个数量相等的小组,每组学生有一个排球,让每组的学生站成一列,每人之间距离五米,从第一个学生开始颠球传给第二个,然后第三个,直到传到最后一个学生,先传完的小组取得胜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排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排球接力游戏中来。最后学生做完游戏,教师对学生说:“经过这个游戏,你认为排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你喜欢玩排球吗?你认为颠球要用什么样的姿势才正确?”对于教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排球适合我们初中生锻炼身体,我十分喜欢。”还有的同学说:“我是用手腕颠球的,这样颠球会很快地传给自己的小伙伴。”最后教师对学生说:“大家说得非常棒,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学习完了再进行一次游戏,感觉一下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2.加强体育游戏中的安全教育
虽然体育游戏会给初中生带来许多好处,但是教师在体育游戏中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加强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选择一些安全性较高的游戏,当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为学生讲解正确的运动姿势。二是教师要定期检查体育器材,保证体育器材的质量,以防学生在体育活动时被一些沉重的器材伤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游戏。
3.合理开展体育游戏评价
体育游戏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教师在体育游戏中要公平公正,要讲明游戏的规则,对游戏进行公正的评判。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收获乐趣,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另外,对于在游戏中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再接再厉,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不断努力,达到自己的希望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堂上融入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收获乐趣,还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创新,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纯甫.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5(31).
[2]黎访元.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