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美术课堂,让学生快乐成长
2018-02-25胡晓钦
胡晓钦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学校)
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经过这几年的亲身体验,我发现农村初中美术课要上好比我想象中的要艰难很多。虽然我国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农村中学的美术由于不参加中考,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十分薄弱的环节。但每每看到学生那期盼的眼神,我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接受美术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就更少了。众多的原因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只能以“助手”的身份参与到农村初中教育的行列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一、对初中美术教学的认识
(一)学校问题
长久以来,农村美术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学校都把美术这类“副科”的课时让给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没有真正发挥出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也由于农村学校对音体美等一些非统考科目不重视,自然对一些教学器材配备就不放在心上。“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而农村美术教师连画架、画板、画笔都没有,又如何练习基本功,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是农村美术教学发展缓慢的重要的阻碍因素。
(二)学生问题
学生小学也都是在农村学校就读,而有许多乡村学校基本不开足美术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小学很少接触好的美术作品,更不用说《溪山行旅图》《自由引导人民》等这样的中外名画了。我曾经上这类课的时候,当出示这些画时,学生就发出咯咯的怪笑,甚至有学生直接嚷嚷:“老师,她们没穿衣服,怎么都不怕羞的……”这让我也一下子有些尴尬了。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美术课本身就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描绘为主,材料是美术课必备的学习用具,几乎每一堂课对材料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是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或是家长不支持,或是不方便购买等原因,真是要什么没什么,这使得美术课难以正常开展。
二、发展农村美术的特色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生活、事件、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于是我将课堂搬到了室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见到了哪些植物?它们的色彩和形状是怎样的?你会怎样来表现色彩?学生在这片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色彩魅力,认真观察,并将喜欢的叶子和果实收集起来……在返回的路上,我又有意识地带着他们绕到学校西侧的农家小院转了转,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儿的建筑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农家小院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红红的樱桃、紫红的桑葚挂满了树梢。同学们特别的兴奋,一路嬉笑雀跃。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用春天的颜色描绘他们所熟悉的陌生地。我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等)大胆地去表现,并教给学生一些涂色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同学们信心十足,达到了比我之前的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看着自己的画,发出了声声赞叹,原来我们生活的村庄如此美丽!进而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环境的意识,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美术教学的目的。
三、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
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好好备课,只是凭借自己狭隘的经验临时来组织教学内容,仓促上阵,这将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一)探究新的教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如在手工制作方面,利用农村教学特色资源,教会学生活用各种材料,开拓表现手法。如运用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秆进行工艺制作,并开设相关的工艺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同学们在审美、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是十分个性化的,教师的责任不是要把学生训练成“克隆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潜力。我们的教学还要让学生自信学习,尊重他们的感受。因此,从保护学生个性心理的条件出发,美术教学应该是系统的“开放式”的“个性化”教学。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针对实际情况和特点,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
总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更要以发展的科学观来看我们的美术课堂。如果我们能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上下齐心,相互协调,不断改善,农村美术课就能大步地向前进行,农村的孩子也就能尽情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那么我们师生也就能共同说出:美术课,我们都爱你!
参考文献: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1.
[2]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