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归类找规律,拓展迁移通课外
2018-02-25潘惠琼
潘惠琼
(广东省江门市第十一中学)
中考语文试题一般通过课外文言文考查学生文言水平,尽管难度不高,但“读不懂”依然是许多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的问题。根据备考经验,对教材内容的积累最重要。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调动学生积极性,由被动走向主动,教学设计应引向学会积累,综合归类,总结规律,注重感悟生成,逐步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策略一:以课本为纲,反复诵读与理解默写相结合
诵读是文言文阅读复习的法宝。诵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回顾文章内容,回忆字音字形,学习断句方法,积累文言词汇,感受语法句法;另一方面由朗读感受文气,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主旨,领悟文章的意蕴。朗读可以利用各种灵活的形式激发学生记诵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名句默写是中考第一项考查内容,只有诵读而没有名句默写的复习是有缺失的。无论何种类型的默写都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背会、写对,不可以出现执笔忘字的情况。因此,读写结合势在必行,不可偏废。
策略二:打破求同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将文言文内容和知识点分类重组
分类重组运用比较归纳思维。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可以分为劝学类、写景抒情类、言志类、治国类等,探究在内容、写法和主题方面的不同,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篇同是写景抒情散文,同样写被贬谪的生活,比较景物描写、人物活动等,类似的政治命运下不同的胸怀和抱负跃然纸上。
由此及彼,阅读课外文言文也可以根据内容分类,而命题原则一般由课内走向课外,知识点、人物形象、写作方法方面是互相勾连的。如课外文言文阅读《艾子杂说》让人想到劝谏类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事说理、委婉劝谏的特点,结合内容去思考,我们会得出启示:办事情,想问题,既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分类重组利于学生发现文章的异同,发展整体复习的思维,走向联系贯通,将会取得创造性的发现。
策略三:夯实知识基础,对文言文实词、虚词进行归类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基本上是词法、句法、翻译等知识点。常见的实词、虚词应归纳分类并给予注释。文言文阅读复习的“本”和“源”在于课内知识点的积累,词语的积累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对文言文进行字词用法的归类。
归类分析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通过同类对比分析寻找规律,举一反三,以已知来推断未知。例如,“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等句中的“故”字,可以推断出“故”字放在句首一般理解为“所以”,放在句末一般理解为“……原因”,而放在中间则要看整个句子的意义。根据这一规律在课外文段阅读时就不容易产生一词多义的理解误差。
策略四:拓展运用知识点,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课内文言文向课外的拓展迁移,指学生运用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文言文知识的“迁移”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的理解上。拓展迁移是多样的,如前后联系、课内课外联系、古今联系等,使新旧、文言与白话、已知与未知、理解与应用、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节疏通,提高复习效率。
遇到生疏的字词,如何做到准确“迁移”知识点?
第一,用加字法、换字法等去理解句子。
第二,依据上下文意思,反复琢磨文意,推测含义。
第三,若碰到选择题,用代入法检验,如果能讲通,那个答案就是正确的。
第四,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等,在通晓基础上灵活运用。
第五,套用学过的知识,反复推敲词语或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特殊语言现象理解文言词句,化难为易,增强趣味,促进复习兴趣的提升。
第六,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文言文复习“言”与“文”应结合,既要加强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重视内容的解读与赏评,词意变化多样,不可脱离语境。
策略五: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专项巩固练习
复习阶段的练习要有计划、有重点,可以根据测试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专项练习。上“课外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指导”这一专题时,遵循认知理论,先列出课内和课外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并进行断句练习;然后进行断句规律的概括归纳,讲解四种断句方法后列出口诀,指出断句要点;再进行真题演练和特殊题目的训练,既有一般规律的指引,也有特殊情况的处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真题,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策略六:寻找规律,重视解题方法的总结归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阅读复习应引导学生总结每一类题型的解题套路和答题技巧。如:词语解释题,可以回顾学过的实词、虚词,联系上下文去解答。词语解释选择题,可以运用代入法、排除法。内容解释题,可以引用原文句子,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或者概括文字回答。拓展迁移以读懂文意为前提,理清解题思路和掌握方法最关键。
无论中考大纲如何变动,考查的知识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立足于课内,方法得当,精选精练,在反馈中解决问题,定能突破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在考场上准确高效完成文言文阅读的解答,分分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