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时事热点小结的原因与方法
2018-02-25雷双明
雷双明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四中学校)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豹尾”,有助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运用时事热点进行课堂小结,以时事热点为载体,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可以培养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原因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它的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我们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生活,这就需要思品学科老师运用时事热点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才能保持思品学科的教育力和生命力。
(一)理论支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运用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就是以时事热点为载体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应当既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个体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和能力。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要求教师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收集时事热点来进行小结,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发展。
(二)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教师如果运用时事热点来进行课堂小结,会让教材上抽象枯燥的道理活起来,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时事热点教学的实效性。
2.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时事热点教学现状来看,老师习惯于自己收集时事热点,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时事热点学习观念淡化,效果较差,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进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理解,目的是转变目前教师时事热点的教学理念。
3.提高课堂实效性
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要求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鼓励学生自由说出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重点,如果师生能用时事热点对教材知识进行升华,有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问题
1.不重视课堂小结环节的作用
一些教师很重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而对课堂小结环节不在意,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忽略不做,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完整性。
2.课堂小结方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小结采用知识点总结式,而且直接由教师来完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课堂小结缺乏思想升华
现实中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小结中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课堂小结的思想性,让课堂小结失去其点睛之笔的作用。
三、原则与方法
1.选择时事热点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是对教材知识的升华,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简约性原则
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是在新课结束后,课堂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在总结时要语言简练,教师的点评也要简明扼要。
(3)实效性原则
时事热点课堂小结法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相联系,对教材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总结方法
(1)总结教材内容
时事热点小结是在新课内容教学完成以后的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教学内容做简练总结,这是时事热点小结的知识储备,也是将时事热点与教材联系的前提和基础。
①教师可以以板书的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②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教材知识点。
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教材知识点,再加以点评。
(2)呈现时事热点
①由多媒体呈现时事热点,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充分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
②教师营造宽松的思考氛围。
③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时事热点,说出时事热点说明的道理。
(3)准确联系教材
①由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的关系。
②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设问,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之,运用时事热点进行课堂小结,是一个新的尝试,只要精心选择时事热点,掌握适当的方法,就能达到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2]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