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艺术浅说

2018-02-2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郑和历史课历史

张 亚

(安徽省怀远实验中学)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边讲教材、一边让学生圈点勾画,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就算了事。这种教法已经不能适应中考历史的需求了。中考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只背不理解,对于富有历史性、趣味性、生活性的历史试卷,学生只能望“卷”兴叹。常言道,教师就是课程资源,教师教学的方法艺术,是促成学生热爱历史学科、适应历史开卷考试的制胜法宝。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究方法艺术呢?

一、编故事:化平淡为趣味,使历史课堂妙趣横生

有些历史知识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师化枯燥深奥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比如营造有血有肉的故事情境,就能使本来平淡、枯燥的历史课变得妙趣横生。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用故事煽情:邓世昌落入水中,毅然抛下手中的救生圈,同船舰潜入水中共沉浮。他的爱犬见此情景,用嘴叼住他的胳膊救其性命,此时的邓世昌抱起爱犬,共同沉浮在黄海那波涛汹涌的海浪里……教师慷慨激昂的讲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因为历史书上的重大事件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非常久远,所以一些名词术语以及风俗习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故事而使难懂的史料和史论变得通俗易懂。

二、巧穿珠:化碎片为神奇,让历史课堂形象生动

巧穿珠,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突出教学主要目标,化碎片为神奇,让历史课堂形象生动,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期待学生精彩的表现时就穿插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当一组演员表演完毕,我又适时插入“好戏还在后头”,这样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当引导学生进入辩论环节时又穿插说“该出手时快出手”,当一个学生由于走得急,没把话筒放好,我又风趣地一边捡起话筒,一边说“幸亏不是哀家的”。这些语言丰富了教学内容,烘托了课堂气氛。

巧穿珠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巧穿珠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撒满阳光,让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这样穿线:为什么比欧洲人早、而且规模大得多的郑和下西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默默无闻、销声匿迹了呢?学生1说: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不一样,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传国威,教化万邦,说白了就是“显摆”。学生2说:郑和带着大把的钞票下西洋,招摇过市,到处“夸富”——十足的古代“郭美美”。学生3说:郭美美是人见人恨,草见草枯,而郑和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散财小童子”。此时,教师又穿插道:这种行为可取吗?学生4说:不可取。他走到哪里,东西撒到哪里,换回一些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的狮子、金钱豹、贝壳、骆驼……这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根本不具有“可持续性”,而欧洲人抢到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去了“兴奋剂”。学生5补充说:还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因此具有“可持续性”。这样的穿插把学生带到求知的世界,使课堂精彩纷呈,光芒四射。

三、铸语言:化陈腐为灵动,使历史课堂富有磁性

凝练的语言,严谨而不乏风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凝练的语言讲究不温不火:音调适当,感情丰厚,生命力强大。快了,攻势太猛,学生招架不住;慢了,就会让学生感到困倦,因而昏昏欲睡。所以,一节历史课,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调节,务必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当教师引经据典时,勿忘凝练自己的语言,以凝练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的天空——与商鞅一起舌战群儒,同秦始皇一道横扫六国,和张骞共同开辟丝绸之路;然后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兴奋于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不平于岳飞的不白之冤,顿足于清政府的腐败……此时此刻,教师凝练的语言就是强大的磁场,会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艺术是不胜枚举的,最好的方法艺术是课堂上能把历史演绎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

猜你喜欢

郑和历史课历史
郑和下东洋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