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从汉字文化视角改进中学汉字教学

2018-02-2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俗本义意蕴

郭 英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凝聚了中国社会的智慧。中学汉字教学更应加强汉字文化意蕴的渗透,通过挖掘汉字蕴含的文化,以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魅力的同时了解汉字及其文化。

一、赏汉字文化意蕴之美

汉字,是“一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潜流”。

(一)汉字蕴含的古人审美意识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以其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汉字,而我们从汉字中亦可发现隐藏其中的古人审美意识。如“舞”字,为象形字,像人手持牛尾等翩翩起舞之形,这就是古人心中最初的审美意象。又如“天”字,上“一”下“大”,“大”乃正面站立的人形,意为高大。古人之所以选择“人”形,那是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人才是天地的“神”,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崇高审美观。

(二)汉字展现的古代风俗民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古代风俗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古风俗等。如“娶”字,意为抢女子为妻,“婚”字,之所以在古文中作“昏”,那是因为男子要在黄昏光线暗淡时去抢亲,这都能看出古代有抢婚之风俗。又如“碗”字,偏旁为“石”,这是石器时代的标志;“红、素、绛”等字都和“丝”有关,这就向我们传递了“中国很早就有纺织业”的信息。

二、析汉字文化意蕴改进汉字教学之意义

(一)提高中学汉字教学的效率

汉字,从数量上来看,非常多,其中常用字就有三千多,若不能把握其内在规律,纯粹靠死记硬背,可想而知其效率是多么低。但如果把汉字文化意蕴引入汉字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形和义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就会形成完整的汉字结构体系。这就帮助学生解决了汉字学习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

(二)帮助中学生纠正错别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默写还是写作都能看到学生书写的大量错别字。究其原因,我猜测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理解性记忆,不明白汉字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意蕴。如果教师能从文化意蕴的角度对汉字作简要分析,学生就会理解汉字并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如:不少学生经常混淆“即”和“既”,两个都是会意字。“即”左边是盛食物的器具,右边是一个人跪坐着面向食物,其本义是“就食”。而“既”是一个跪坐在食器旁的人将脸转到后面,意为“吃饱”,意思刚好与“即”相反。学生明白二者的区别就不容易写错了。

(三)激发学生对汉字及文化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么弱化了对汉字的教学,要么机械地灌输识字记忆。这就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若能从汉字文化的视角改进汉字教学则可以加强汉字教学的生动趣味性。只要引导得当定能激发学生对汉字及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葬”字,上下皆为草,意为弃尸于草丛中。教师在讲这个字时可告诉学生,古人不像现在可棺葬,往往只是在身上铺满草和树枝,且送葬人会持弓驱赶凶兽。这样学生在学字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人的风俗,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三、探从文化视角改进汉字教学之策略

(一)教师讲解,再现造字的生动画面

不少中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由于隔着时代,往往对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从而无法很好地去理解某个字的本义、引申义等。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汉字文化意蕴的视角去分析汉字的形体,进而找出汉字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如:在教“疾”字时,教师可以画出它的甲骨文字形,即一支利箭射向一个人的胸部。王国维说:“象人亦(腋)下著矢形,古多战争,人著矢则疾矣。”[1]这说的是它的本义,为“伤”“病”。然后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去还原场景,进一步去讲其引申义。如众所周知,生病是件让人厌烦的事情,引申为“厌恶”,如“吾疾贫富不均”;又因箭的速度很快,故有“迅速”之义,如“疾风知劲草”的“疾”就是快之义。从中我们发现古人造字是“近取其身,远取诸物”[2],相信这样生动的讲解会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书法,增强学生的汉字审美情趣

中学生现在学习的汉字基本上都是简体字,对汉字的演变、繁体字的书写都不甚清楚。

而学习书法,则可让学生了解汉字字形的演变,进而更好地理解字义。也可让学生感受汉字形体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汉字审美情趣。如在教“陟”字时,教师可当场展示它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的写法,通过呈现书法的魅力再进一步去讲字义。《诗经》:“陟彼景山(大山)”。“陟”本义为“登山”,怎么理解呢?其甲骨文字形为有两只脚往山上走,左边是土山,右边是“止”(趾),即双脚。只是后来演化成了“步”[3]。当然,由书法延伸到字义的讲解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讲究形式的多样化,要把它当成“兴趣课”来上。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风俗本义意蕴
太平风俗美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红楼风俗谭》
韩嚼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