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职业学校农业类人才培养与需求矛盾研究*
——基于湘西州职业学校的调查

2018-02-25张明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供给侧人才职业

张明星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基于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状,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是一个涉及体制改革、科技运用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实现目标就是农民增收,实现方式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实现关键是农民,实现核心是培育农业类人才,这是对职业学校培育人才最好的诠释。

一、湘西州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以“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办学理念,构建“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和技工学校为重点,培训机构为依托”职教框架:高等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技工学校2所。职业学校与全国一样经历了成长期、衰退期、发展期三个阶段。目前,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呈现稳中有增态势,表1所示。涉及15个专业大类和55个一级专业。专业大类集中在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教育类、文化艺术类和加工制造类,农林牧渔类排位靠后。涉农专业职业学校有5所,专业集中在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技术,在校生数占中职生总数3%左右,畜牧类人数占农业类专业人数63%。

二、职业学校农业类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

1.宏观层面

(1)职业学校内生动力不足与政府投资缺乏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特征,决定了它离不开政府支持。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建设工匠”的生力军,更加需要政府扶持。湘西州经济供给衰退导致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培养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由此,湘西穷的表象是经济穷,其根在教育穷,陷入经济穷-教育投入少-职业教育落后-经济更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2)农业类招生规模萎缩与农业对人才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规模的扩招,带动普通高中数量和质量提升,中职生源则反之,是在狭缝中求生存。职业学校对象来源于农村。农民固化“去农化”教育理念,学习农业类专业学生更少,使得本来就紧缺的农业类人才的窘境更加雪上加霜。

(3)农业类教师队伍缺乏与高校培养供给萎缩之间的矛盾。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的属性,使得培养教师队伍的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越来越多农业类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而农业类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上都明显下降。

2.微观层面

(1)农业类人才培养目标缺失与人才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从市场视角分析,培养主体是职业学校——供给侧,客体是农村农业——需求侧。检验主体是否合格的标准,是否为农村农业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一是人才培养总量存在严重不足的矛盾。湘西州作为深度贫困区域,要从“吃饱”到“吃好”转变。短期内,脱贫攻坚是首要任务,急需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农业类人才;长远看,三农强,国家才强。也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农民队伍。湘西州职业学校农业类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与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服务区域产业定位的矛盾。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产教融合和特色办学”思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需接地气、紧贴当地产业,这对职业学校提出新挑战。湘西州依托自然条件与民族优势,把旅游业、畜牧业和茶叶产业作为奋起追赶的主打力量。而职业学校专业偏向加工、商贸和交通运输类,涉农专业招生规模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方式落后(理论教学为主、实训和实习为辅),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岗位适应能力差。三是职业教育培养管理缺失方式。就业与教育融合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协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农业是发展必由之路,其特征是农业工业化大产业群体。它对人才需求是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整体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轨道上,注重产中(主要是生产)环节,忽略了学生对企业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操作规则等产前与产后环节的培养,教、学、用脱节。

(2)扎根于农理念缺乏与新型职业农民定位之间的矛盾。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职业精神生长于岗位,萌芽于职前。[1]由于工农业“剪刀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兴旺发达、农村农业衰退落后的格局,造成农民不耻为农、以城市人为荣的观念,驱使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理想是学业有成,走出农村农业、到城市中去。据调查统计,农业类学生初次对口就业率高,但2年以后,就业巩固率明显下降,5年以后还从事农业类生产不足20%,扎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不足10%。

(3)农民就业收入与农业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类人才就业的矛盾。产业化是吸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三农”长期处于弱势,无法达到农业产业化,就无法容纳大量人才就业,造成农业类人才有心无力。二是农业自然属性与农民收入的矛盾。农业的丰歉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风调雨顺则农业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反之,农业歉收---农民收入减少。同时,农民收入增减还受市场环境影响,这无形增添了农民收入的风险。既然这样,学生更愿意找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

三、职业学校农业类人才培养与需求融合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人才培养,更离不开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决定了在反贫困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和完全融合。所以,协调好职业学校、政府和就业之间关系,“走出去、引进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产教融合与特色发展格局,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回归职业教育的初心

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见效最快捷的民生工程。职业学校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两重属性。“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民生”。[2]

(1)学生就业形式由外延式向内导式转变。缺乏技术人才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首因。从需求侧方面,不仅现有土地制度决定了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可能靠引进,而且因贫困缺乏对农业类人才吸引力,甚至原居民人才会流出。所以,只能从供给侧方面入手,即走自产自销的路子。[3]传统职业学校是为“城市”服务,走外延式就业之路;现代职业学校要为“农村”服务,走内引式就业之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学校要紧贴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本土化人才培养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地区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的双重压力。

(2)学校培养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职业学校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合格人才。传统教育是培养“产中”人才,现代农业需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主动迎合社会或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紧贴市场,与企业和特色产业横向联系,实现教与用精准对接,才能培养出服务于农的复合型人才。如:现代学徒制模式:理论知识在学校(教师教)+实践操作技能在企业(师傅带)的“双导师”模式。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紧贴企业文化与岗位实践操作标准,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现教、学与用的精准对接,为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提供了保障。

(3)学生学历教育向学历与培训并举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培训为辅的教育。在“绿水青山”和“健康环保”等发展理念支撑下,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广阔,农村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技术技能型农民。职业学校不仅要学历教育,而且被赋予培训农民技能的功能,采取“不脱产、不离岗、送教入企业”等模式,实现各类职业项目的精准对接,有效化解农业类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4]所以,职业学校必走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之路。

2.强化服务型政府职能

职业教育的普惠属性决定其发展布局,政府支持厚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富。我国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基于“三农”现状,“智”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所以,转变服务型政府职能,做好职业教育统筹规划,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势在必行。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已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场地等教学环境建设,特别是涉农专业建设的投入,这是新时代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二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让更多教师安得心、留得下、稳得住、用得着;三是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2)鼓励社会性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或行业企业独资办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并轨发展格局。

3.承载传承民族文化功能

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容易成为世界的。民族的是有生命力并根植于血液的资源。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强调:“结合片区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将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纳入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不是阻力、更也不是摆设,它是一种独特资源,是资源就可以转化为财富。[5]职业学校利用其地缘优势,挖掘、传承和创新苗族和土家族文化,不仅可以改变办学格局同质化,而且提升办学民族性和特色性,更能增强服务民族特色产业的能力,从而实现新时代赋予的职业使命。

猜你喜欢

供给侧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