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2018-02-25严静
严 静
(江西省赣州市阳明小学 江西赣州 341000)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课堂的教学由朗读而展开,由朗读而深入,因朗读而升华。朗读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朗读与理解以及表达方式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泛读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字音。例如教学《杨氏之子》,其中有一句“为设果,果有杨梅。”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有的把“为设果”的为读成第二声。经过老师范读之后,学生会主动纠正错误。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还可以尽早的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时,范读时我带着激动地心情,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这种气氛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读什么,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即可。细读时就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精读就要带着问题朗读,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有层次性。余映潮老师在《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当中这样设计《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
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
(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三、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整个班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齐读可在细心品味诗歌内容时进行。如《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整首诗都赞美了秋天的美丽。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听到诗人的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落叶、大雁、丰收的田野……如教学《白杨》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读的时候要揣摩人物的神情与心理活动。体会爸爸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高年级要进行适当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
四、渗透朗读技巧
朗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强调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朗读表现为语调的轻重快慢、感情的丰富多彩;要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指导很重要。学生在朗读时,经常出现两字一顿的现象,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有这么一句话“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洁白的小花。”有的同学读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洁白的/小花。”主要是因为低年级时语言感悟能力比较缺乏。经过老师指导,才能准确读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洁白的小花。”所以教师要反复领读,要求学生努力把词语连贯起来,根据意思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停顿,经过长期训练,这种现象会逐步消失。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时,我们经常犯这样的毛病“这个字要重读”。老师的本意是抓住重点词朗读,但这样灌输会造成学生的误会,以为重点词用力读就行。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怎样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让学生抓住了“鼻子一酸”进行探讨: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鼻子一酸?有的同学找到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接着让学生谈震耳欲聋给我们的感受。母亲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怎能不另我们鼻子一酸。再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同学们很快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读出情感。
五、确定文章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五年级下册课文《再见了亲人》中有几个祈使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祈使句?再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依依不舍不舍。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教语文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的训练,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地读,再到品味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