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尝试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和声课堂教学原则研究

2018-02-25

现代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共识尝试数学

■ 金 岚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9月13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明确了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然而,核心素养是对我国学生发展的总体规定,最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如何落实到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承载?通过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来落实?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来反馈?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出大量的实践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我校在尝试教思想引领下创立了“和声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和声特色课堂”的打造,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和声课堂的内涵及内容

“和声”是音乐领域的一个术语,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声音,传统的课堂是把其中一些声音压制下去,以保证声音的统一性。我们人和街小学以人和教育为号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是不能以差异化声音的消除为代价的;相反,要尊重课堂上那些富有差异的声音,努力倾听这些声音,引导这些声音产生共振,形成美妙的和声。

和声课堂的实质,就在于坚决地在教学设计中留出所有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白”,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学习的时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相互倾听、相互尊重彼此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感受尝试的成功,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效果,达成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和声特色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和声课堂”就是在这样理念引导下,建立的尊重差异、寻求共识、人人发展的课堂。我们的和声课堂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而且有自己特定的原则。

原则一:适度留白

以五年级《方程与实际问题》 为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面对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时,不善于寻找等量关系,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环节,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尝试用直观的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此环节,老师遵循适当留白原则,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独立思考尝试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尝试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留白”给了学生思考和发出声音的余地。学生思维不受禁锢,展现出不同的想法,激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原则二:人人参与

和声课堂是人人发展的课堂,要想做到人人发展,就要人人参与。人人参与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教材,都应该参与其中,得到尊重和倾听。

以一年级《连加、连减》 为例。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图意并说出图意。理解了这一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在“看”与“说”上加大了力度。在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时,老师采取动态的课件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描述数量间的变化关系。设计了“学生上讲台指一指、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同时设置几个关键问题,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算?地上的小鸡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连减算式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人人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意见,结合图意充分理解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在“算法交流”的环节,孩子们呈现出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老师都给予充分肯定。这真正体现了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主宰者。

原则三:注重倾听

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困惑;学生倾听老师和同学,可以习得知识、获得不同的思想方法等。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掌握有效的“倾听——应对”技巧,才能使和声课堂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以五年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课为例。上课伊始,老师开门见山提问:“我们已经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了,怎样求土豆和橡皮泥的体积?”在倾听了学生的发言以后,老师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由此引出研究主题“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 “你怎么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老师发问。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碰撞。接着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将其研究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整个过程中,倾听的学生提出疑问,汇报的学生也给予回答。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承担着组织者、点拨者和分享者的角色。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想到不同的方案;再通过倾听这些方案的汇报比较,学生们会发现新的焦点。教师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会让整个突破过程中不断地聚焦疑点,不断反思,不断的得到一步一步的突破。

原则四:寻求共识

寻求共识是和声课堂的精髓所在,注重“寻求”这一过程,激起大家对共识的渴望,不断去寻找彼此可以认同的东西,体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所展开的合作与探究过程。除了对知识的共识外,教师、学生还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传递标准答案到寻求共识,是教学思想的巨大转变。

以五年级数学广角中《植树问题》 一课为例。老师首先创设了重庆创建森林城市的情境,引出植树问题,并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猜测可以种多少棵树。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差异。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随即,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找到正确答案。但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棵数要比间隔数多一呢?”促使学生再深入研究,直达知识的核心,挖掘出背后隐含的数学本质,建立起“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策略:合理猜测——画图分析——寻求规律——解决问题。这里的达成共识不是老师强行教授的,而是老师引导学生从问题、矛盾出发深入地探究思考后,学生内心达成的知识本质的共识。它不仅是对植树问题模型本质的共识,更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识。

四、成效及反思

(一)成效

1.小学数学“和声课堂”的建立,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老师们感受到特色课堂研究中自己的主体位置、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以体现,自觉进行着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并且将其中有共同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升为课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

2.小学数学“和声课堂”的建立,让学习真正发生

(1)基于差异的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形成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搭建“发声”的平台,提高探究的主动性。探究活动中,老师让出讲台,让出黑板,让出角色,让更多的“小老师”站上讲台,为学生搭建“发声”的平台。

(3)营造宽松的氛围,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中逐渐孕育,在质疑中不断提升。

3.小学数学“和声课堂”的建立,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 “和声课堂”的践行有利于挖掘数学原理本真。让学生去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全过程,从中寻找知识的根源,发现知识的原理,积累数学的经验,回归数学的本真。

(2) “和声课堂”的推进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力求让每个知识焦点、每个疑点冲突、每次问题讨论,都尽量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碰撞,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 “和声课堂”的深入有利于沉淀数学思维品质。在“尊重差异、人人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环境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品质养成。

(二)反思

特色课堂“和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教师充分让学、学生勇于尝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教学中,学生自主的空间更大了。教师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和程度?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和学情的前提下来设计教学活动。另外,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科本质?如何在不同课型中体现“和声课堂”的特征?如何精准地抓住学生的认知焦点以建构新知?这些都是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笔者相信,在“尝试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和声课堂”特色课堂实验研究,会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共识尝试数学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再试试看
商量出共识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