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尝试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018-02-25徐长林

现代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尝试理论教育

■ 徐长林

改革开放40年,“尝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下简称“尝试教育”)从思想萌芽到小范围实验,直至星火燎原般地影响到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实验学校累计多达2700多所,参与实验的教师超过了80万人,受益学生有3000多万。国内学者把这一奇迹称为“邱学华现象”,研究成果被同行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邱学华教学法”,出席“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的美国学者叹其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教学实验研究”。我补充一句,这还是国内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历过40年大浪淘沙的考验,与时俱进中持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旺盛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教学实验研究。

我以为,无论是认识“尝试教育”的新价值,还是谋划其新的发展思路,都应该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强国之路和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及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课程深层次改革的语境下来思考。

下面,谨就新时代“尝试教育”的新价值谈一些肤浅认识,既是抛砖引玉,更是就教于方家。

第一,“尝试教育”彰显了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邱学华先生曾对中国教育理论界的“崇洋”表达过强烈的不满。他说:“我读过许多本《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教育文明史深感自豪,也为近代教育照抄照搬外国而羞愧。直到现在,有些人只相信外国人,开口布鲁纳,闭口赞可夫,总看不起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东西。” “纵观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先是学日本,后来学美国,建国以后全盘学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潮涌进中国。”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就是迷失了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教育智慧。

邱先生不是排外主义者。他对诸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以及美国教育家洛克“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等观点就非常赞赏。他反对的是漠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用国外教育理论轻率地否定我国的教育理论,把外国教育理论奉为圣明而照搬照抄,无视新中国几十年教育发展成就唱衰中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认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由此看来,邱先生对教育理论界“崇洋”风气的深恶痛绝,对中国教育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不仅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智慧,而且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邱先生以中华教育思想的精华作为尝试教育的理论支撑,是充分熟悉中国教育传统基础上的理性抉择。他确认,那些闪烁着民族智慧光辉的教育思想和优良传统与国外的教育理论相比较,毫不逊色。在《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一书中,他就用较大篇幅梳理了从《周易》的教育智慧到孔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等诸多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家思想中的“尝试”因素,梳理了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尝试”思想,并把它们一并作为“尝试教育”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楷模。

邱先生认为“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为“尝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尝试教学法”到底行不行,不是某个权威说了算,最终要看实践的效果。他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大胆尝试,大胆扩大实验范围,用自己和各地教师的实验效果坐实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教育理念,坚定了用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成功推进教改的自信心,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尝试教育”理论以指导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教育实践和在世界教育理论界发出中国的强劲声音有十足的底气。邱先生倾其毕生精力于“尝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信念、智慧、勇气、恒心都源自内心深处对中国特色教学改革之路的自信,对“尝试教育”理论的自信,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自信,对我国传统教育智慧的自信。他依托文化自信的力量,终生凝心聚力“一件事”,从量的变化到质的跨越,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第二,“尝试教育”是“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众所周知,“尝试教学法”的缘起不是在象牙塔,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是邱先生面对教学中的全局性问题长期思考和反复实践后的文化自觉。他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归结为教学方式上占统治地位的“先讲后练”,总是认为老师讲会了、学生再去做练习,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也没有促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始终处于围着老师转的被动地位。穷则思变,邱先生认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主体,就应该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于是,他就大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结果是激发起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依靠自学和互助解决了很多原本必由老师讲解的问题。

面对实验中普遍成功的奇迹,邱先生欲进一步探究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到成功背后的教育规律。在华东师大数学系读书期间,他曾系统地阅读过大量的国内外教育专著。结果是国外的理论没能回答他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教育智慧却给了他理论的源头活水。既然事成有“根”,“根”在传统,他便从源头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既然历史智慧有其生成的特殊背景,要古为今用,就需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这就有了根植传统而枝叶全新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以及今天的“尝试教育理论” 。

如何在教育领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邱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凭着朴素的文化自觉和主动的责任担当,带着问题,满怀虔诚与迫切,问道前贤和经典,用饱含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优秀基因,借鉴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宝贵经验,融入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数十万实验教师智慧的“尝试教育”的成果做出了典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继承”和“弘扬”两个层面的任务。“继承”是“传播”下去,保证血脉不断;“弘扬”是让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今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邱先生锲而不舍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尝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功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

他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让“尝试”思想成了能够解决教育全局问题的生产力。他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伏在孔子像前的三叩九拜,也不是穿古服仿古腔的“之乎者也”,更不是驯养活在当代的思想迂腐的“古人”,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在“古为今用”,让“民惟邦本”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自强不息” “天下为公” “言必信,行必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和理念丰富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作用于当代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实现以文化人。邱先生的“尝试教育”弘扬了“尝试”的思想,切入小,投入大,用心专,影响广,效果显著。这,恐怕是各行各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坚持的正确道路。

第三,“尝试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尝试教育”恰好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积淀了宝贵经验。

——确认“儿童喜欢尝试是人的本性” 。在“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总结许多教师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为学生充分“尝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措施保障。在应用“尝试教育”模式的各科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能够充分尝试去理解,尝试去揣摩的机会,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了遇事先求己的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国家期待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必备品格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持续而有效的落实。

——培养了学生在尝试中敏锐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因为尝试成功的不断激励,学生自觉尝试的欲望会与日俱增。在经历各种尝试的过程中积累了做事的经验,发展了做事的能力,坚定了“尝试能成功”的信念。面对学习任务,学生会用教材自己学,会找同学合作学,自己加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求”老师帮助学。这样长期的历练,形成的不仅仅是学科学习能力,而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终身受益的习惯、精神、勇气和能力。学生在提出的问题受到肯定、探究的结果得到认同、奇思异想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就逐渐成为自信、乐思、善问、会学的主体。

——把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目标细化成了每一次尝试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强大的,教师天天给学生上课,他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采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积累,在尝试中成功。这样,从小就培养学生“试一试”的意识。长此以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性格就会逐步形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因素。尝试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尝试教育具有博大的价值追求。尝试教育理论与实践起步于小学数学教学,后又辐射基础教育的诸多学科,再后又从学科教学辐射到了广阔的教育领域,有了运用尝试思想和策略按一定的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宏大空间,在德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班级管理等领域同样显示出了理论的先进和策略、方法的优越。比如把尝试教学与尝试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了知识领域的要求,而且也关注了思想教育、兴趣、情感、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行为习惯的全面发展。这就不断地抵近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第四,“尝试教育”为新时代大面积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拓出了通衢大道。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要求:“发挥教研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造就一批教育家。”近年来,“国培计划”集中培训了大批的教师,地方政府和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培训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但是,从教师工作的特点来说,光靠一些离岗的短期培训还不够,还应该让教师在不脱离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接受到高质量的持续培训。这个措施,就是把教师组织到课题研究团队中来,在课题方案的引领下,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历练成合格乃至卓越的教师。

把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研究团队;把专家的思想变成团队的共识与行动,正是尝试教学研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尝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万教师集结在了“尝试教育”的旗帜下。大家聚焦课题理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接受专家现场指导,特别是长期致力于改变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与导师和同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切磋琢磨,在长期的为“绝知此事”而“躬行”的历练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专业成长。实验教师虽然分布在五湖四海,但都认同“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教育理念,都遵循“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都着力于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再有全国范围、纵贯数年的80多次大型培训会和两年一届共19届学术年会的共同作用,大家事实上结成了有灵魂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教育理论素养丰厚了,教学能力发展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了,可受益终生的专业素养的基础筑牢了,实现了同伴的共同进步。

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各地累计申报“尝试教育”研究课题3800多项,已结题350多项;实验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10万多篇,公开发表的有2000多篇,形成的论文集有80多本,出版专著50多本。至于在尝试教育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就难以胜数了。这样的规模和效果,在中国教育实验史上也应该是创纪录的。对此,《〈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专家鉴定意见》有“尝试教学理论,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显著”的结论。对此,《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第四编“众家评说”里收入的大量专家论文、主要媒体报道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界、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学生的评价中也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有力证明。

以上,是对新时代“尝试教育”新价值的浅思考。基于如上思考,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我们应该紧紧依托“尝试教育”理论上的先进性和方法上的优越性,把再出发的着眼点定位在以核心素养为本,促进各学科课程深层次改革上,进而让“核心素养”在“尝试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更加明晰起来,丰满起来,成为新时代“尝试教育”理论创新的增长点和实践跨越的突破点;应该凭借无可辩驳的实验效果和已趋完善的理论体系,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让“尝试教育”理论为丰富世界教育理论宝库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尝试理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