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河南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8-02-25徐冠军郭现军
徐冠军,郭现军
(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引发社会各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河南的发展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新机遇与新挑战,是河南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给河南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必将带来经济、文化等格局的转变。这种转变之所以能够成为河南发展的新机遇,与河南自身所具有的特定自然与社会优势密切相关。
(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既有优势
首先,河南具有区位地理优势。河南地处中国的中位地带,距离全国各省区的距离较为适中。同时,河南陆运发达,是全国陆运的枢纽地区。交通区位优势使得河南在全国市场格局中,能够有效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其次,河南具有农业地缘优势。多年来,无论是粮食产量、肉蛋奶菜产量,还是农产品的加工量,河南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河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将河南列入国家粮食核心区重点建设规划,大力支持河南现代农业发展。
最后,河南具有人力资源储备优势。河南的人力资源储备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数量优势。河南是人口大省,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截止到2015年末,河南15—59岁人口为5968万[1]。二是人力生活成本优势。河南农副产品和餐饮、娱乐等基础生活服务业价格水平较低,2017年,居民食品烟酒消费价格和生活用品消费价格指数均居全国最低行列,位居倒数第二位。从衣着类消费与居住类消费综合指数看,河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中游。生活成本较低,意味着河南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二)河南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机遇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机遇。过去沿海地带(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和外商以及港澳台商地区)基于人口红利的产业今后将难以持续维系,要么放弃,要么向中西部转移。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接近度位列全国第 9 位,位于全国经济梯度的中上等级,且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既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机遇[2]。
其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仅给河南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也会通过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给河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国内民众的消费总量将不断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与此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中,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消费份额将会不断提升。事实上,部分中西部省份已经进入消费的新赛道[3],其他中西部省份的消费份额也有望在未来几年获得大幅度增长。消费格局的转变与消费区位重心的转移,将会引发相关产业集聚空间区位重心的转移。在新格局中,沿海地区所具有的地缘优势相对弱化,处于内陆地区,尤其是位于腹地的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河南作为腹地中的腹地,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换代,消费类型从追求功用的消耗性消费转向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的个性化、体验性消费。后者相对于前者,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人们对于产品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
满足这种高质量、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产业上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智能制造;二是手工艺化生产,通过大量各具特色的小微企业服务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微企业,在河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小微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企业的规模化聚集,通过形成特色群品牌效应,能够在市场中具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度,为消费者所认知并且认同;二是这种特色既要有科技特色,还要有地方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消费黏性。这两个要件决定了这种小微企业必须以大量本土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色。也就是说,这种企业群的形成,一是需要有庞大的人力后备资源供应,二是需要厚重的文化资源支持。河南历史悠久 ,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既有的人力资源储备优势的结合,为发展小微创新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最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生态环保成为人们消费的刚需。生态环保的诉求,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诉求,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因素是饮食的健康。因此,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数量充足,而且要满足质量安全,更要符合可持续安全的要求。可以预见,具有生态性农产品消费意向的消费者群体会不断扩大,消费者愿意为农产品的生态化提供更高的支付价格。在此趋势下,农业生产格局将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在农产品的初级生产领域,生态有机农业将会有大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的地理黏性决定了只有少数农业产业优势区能够获得这个机遇,具有大的发展空间。很显然,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在未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农业深层发展中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农业将成为河南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给河南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在社会生产生活结构与文化传统方面仍然有一定的不足或者短板,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不足或者短板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给河南发展造成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河南在生产生活结构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不足
河南人口的总量过大,在给河南带来人力后备资源优势的同时,也给河南的生产社会资源供应造成了结构性紧张。这种紧张状况表现在生产层面,最为明显的就是农业的碎片化经营问题。2013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鼓励通过各种手段推进土地流转,试图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河南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历史的包袱过重,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程度仍然有限,继续推进有着较大的阻力。这种紧张状况表现在消费层面,就是各种生活与生产资源耗费总量居高不下,从而造成供给的沉重压力。尤其是教育这一涉及社会长期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的重要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容量过大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地区的教学班人数达到60人以上,甚至有80人以上的大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基础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方面,河南省一流大学数量不足,既不能满足河南考生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河南人才培养的需求。
社会发展既涉及资本、技术、制度等硬件要素,也涉及人的观念、交往惯习等软件要素,后者综合体现为社会文化传统因素。从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看,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对于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中,新教伦理就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参见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相关论述。。而传统的儒家文化则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河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的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乡土文化特质,其文化现代化程度不够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对于土地的依赖,人被牢固捆绑在土地之上,安土重迁,从而造成了民众偏好保守、缺乏冒险的精神特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赖性,缺乏独立人格认同。这种文化特质导致人与人交往带有强烈的熟人化特质,而熟人化行为本身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严重不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采用契约原则被认为是一种“见外”的表现,无法形成有效的契约精神。
很显然,这种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抽象性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流动性的存在,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必须凸显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于自然性的克服与改造,凸显人的冒险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个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理性化与契约化。因此,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传统,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且从根本上与社会现代化相抵牾。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河南发展形成的新挑战
首先,人口总量过大,意味着河南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将给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意味着生态既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指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新时期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必然造成生态环保的节能要求与美好生活的能源扩大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能源供应与耗费方面,在新时期,伴随着河南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终端能源消费还是生产性能源消费都有大幅攀升的趋势。与此相对,“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河南建设了一大批量大面广、技术适用的节能重点项目,推广了大量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在新时期进一步节能减耗存在效能递减效应,高耗能行业“以退促降”的空间受到压缩,向“内涵促降”转变难度加大[4]。
其次,具有较强保守倾向的乡土文化传统,不利于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社会生产与服务的精细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供给方式都要有大的改变。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作为一个乡土文化大省,传统的小富即安、安身认命的文化观念不利于培养敢于冒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创新创业者,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文化传统使得河南创新创业人才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从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最后,人均耕地面积过小,农业规模化和科技化经营程度有限,使得河南进一步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深化农业经营存在资本与科技支持不足的问题。农业的生态性生产,不仅包括产品的生态性生产,还包括生态性生产的信用体系的生产,这是一个“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体系。也就是说,农业的生态性生产必须在生产系统之外投入足够的资金与科技,建构一个与生产同步,贯彻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控、测量系统。这对资金和科技的投入有着较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有规模化经营的农业才能支撑。河南有限的规模化农业发展水平将成为阻碍生态性农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以创新引领发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有依靠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河南才能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首先,推进科技创新,为河南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全面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进科技创新,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以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核心,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在具体推进路径上,针对河南的既有条件,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中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与产业化层次。在科技政策层面,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战略品牌。在产业科技优化层面,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另外还要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来河南建立研发机构。
其次,加大治理创新,有效释放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之源。作为治理主体中主导者的政府,应进一步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推行“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府的市场服务能力。着力强化市场业态环境的制度化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积极推动产权保护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深化,为市场创新提供良好的业态环境,从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同时要着力激活与培育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主要参与者的各类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企的市场生存与竞争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社会和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创业主体支持。还要坚持扩大开放,消除地方主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开放性的中原经济区,推动河南优势产能“走出去”,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通过“引进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创新创业夯实人才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保持创新才能应对由此而带来的新挑战,抓住新机遇。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的根本。任何创新活动,无论是重大的革命性创新,还是微小的渐进式创新,都以创新人才的参与和努力为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河南应多措并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有效的专业性产学研结合体系,确保宽口径的专业性人才的大量培养。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责任和核心性地位,夯实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社会性培训组织,培育社会性知识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机制。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将创新植入社会文化之中,成为当代河南文化的核心要素,从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构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推进传统文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创新创业的文化植入创造条件;文化建设要以学校教学、社区活动和企业管理为主要抓手,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进行具体化培训,为创新创业理念在文化中生根提供坚实的物质与技术基础;文化建设要借助于生产实践,对劳动者进行责任、协作、创新等现代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使创新成为新时代劳动者个人文化的惯习,从而拉动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变,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带来的新变化。
:
[1] 河南省统计局.2015年河南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R]. (2016-06-14)[2017-12-21].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gb/qstjgb/article3c46eee6f4994872ab2d397bb8179246.
[2] 段小微.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 阿里研究院.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EB/R]. (2018-01-09)[2018-02-25].http:∥finance.jrj.com.cn/2018/01/09183823920349.shtml.
[4]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EB/OL].(2017-03-09)[2018-01-19].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7/03/09/010710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