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一棵树烽燧汉简09dh-2“田博一姓王氏”试解

2018-02-25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烽燧简牍王氏

尉 侯 凯

(武汉大学 简帛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2009年1月,敦煌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玉门关西南65公里的西湖湾窖盆地的一棵树烽燧遗址采集到简牍16枚,其中有字简9枚、无字简7枚,有字简中汉简7枚、晋简2枚。杨俊先生于《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发表论文《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以简报的形式初步公布了这批简牍。随后,李正宇、李岩云、石明秀、赵宁、李明晓以及业师陈伟等先生对简牍记载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参看李正宇:《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汉简初识》,《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161页;李岩云:《敦煌西湖一棵树烽燧遗址新获简牍之考释》,《敦煌研究》2012年第5期;石明秀:《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简牍释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6期;赵宁:《散见汉晋简牍的搜集与整理》,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420~425页;李明晓:《敦煌一棵树烽燧汉代缉令简集注》,武汉大学简帛网2014年12月3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20);陈伟:《敦煌一棵树烽隧汉简09dh-2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网2014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22)。,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简牍中的个别词句仍然没有得到通畅的解释。笔者试对其中的09dh-2简“田博一姓王氏”一句进行讨论。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教。

简文摘录如下:

宽中客美阳不审里男子田博,一名谭,字子真,一姓王氏。*简文自发布以来,因其释读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故笔者根据理解抄录简文,特予说明。

一姓王氏,李正宇先生释作“一姓平氏”,指出:“谓田博本姓田,又姓平。按:古人偶有二姓。”[1]157李岩云先生释作“庸平氏”,认为“庸平氏:庸,受雇于人者。庸平氏,谓受雇代平氏戍边。平氏,或指平姓某人;或指地名,《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平氏县”[2]。石明秀先生释作“一姓王氏”[3]。李明晓先生释作“一生(姓)王氏”,但同时认为:“只是如此释字,文意还需斟酌。”随后在其所做的译文中将“一姓王氏”解释为“或说姓王”[4]。

按:石明秀先生释作“一姓王氏”,良是。李正宇先生认为“古人偶有二姓”,尤其值得注意。众所周知,在上古时期,姓、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姓是族的标志,其目的是为了辨别婚姻。而氏是姓的分支,用来表示宗族谱系,区别贵贱等级。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会出现父子不同氏、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或者多个氏的现象。以《左传》《国语》等典籍记载的晋国氏族为例:士氏,其得氏源于杜隰叔,为晋国士官,其嫡子士蒍世袭此职,是为士氏。士蒍之孙士会为晋国正卿,初封于随,又封于范,故又称随会、范会,因而产生了随氏、范氏。荀氏,其得氏源于原黯,晋武公灭荀,以荀地赏赐给原黯,其后遂为荀氏。原黯之孙荀林父曾任中军将,称中行桓子,其后即为中行氏。同为原黯之孙的荀首被封于智邑,称智庄子,其后则为智氏。可见在春秋以前,氏并不稳定,由于一定条件的变化,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个甚至多个氏。到了战国尤其是秦汉时期,姓与氏开始合而为一,即姓可以称为氏,而氏也可以称为姓。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分析说:“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5]9顾炎武《原姓》云:“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亡,而族类乱。”[6]12又《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7]527顾炎武认为自司马迁著《史记》时开始将姓、氏混而为一,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战国时期姓、氏混用就已出现*《左传》昭公十年:“姜氏、任氏,实守其地。”杜预注:“姜,齐姓。任,薛姓。齐、薛二国守玄枵之地。”(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470页)《国语·周语》伶州鸠曰:“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韦昭注:“姬氏,周姓。”(《国语》,士礼居黄氏丛书本,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58页)《韩非子·孤愤》:“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韩非:《韩非子》,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9页)《韩非子·忠孝》:“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韩非:《韩非子》,第1187页)按“姜”、“姬”、“子”原本皆为“姓”,但到了韩非子等人所处的战国时期,都已可与“氏”连用(即以姓为氏),用来代指一个国家的王族或公族。又《战国策·赵策一》:“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战国策》,士礼居黄氏丛书本,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546页)《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天将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锡姓为姚氏……天将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锡姓为姒氏……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祖锡姓为子氏……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锡姓姬氏。”(董仲舒:《春秋繁露》,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可见以氏为姓,在司马迁之前已出现。,到了汉代,姓、氏混用的现象变得极为普遍,司马迁不过是将其反映到《史记》中而已。

姓、氏混用后,春秋时期一个人有两个或多个氏的情况,逐步演变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个或多个姓。例如,《汉书·高帝纪》云:“遇刚武侯。”应劭注:“《功臣表》棘蒲刚侯陈武,武一姓柴。”[8]17-18《汉书·谷永传》云:“御史大夫繁延寿闻其有茂材。”颜师古注:“即李延寿也。一姓繁。”[8]3443陈武一姓柴,李延寿一姓繁,说明一人同时拥有二姓,在汉代尚属比较常见的现象。又如《史记·酷吏列传》云:“周阳由者,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故因姓周阳氏。”[9]3781《汉书·田千秋传》云:“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诸田,徙长陵。”颜师古注:“刘敬所言徙关东大族者。”[8]2883周阳由本姓赵,因其父赵兼作为淮南王之舅而被封为周阳侯,于是就改姓为周阳,车千秋本姓田,因其晚年经汉昭帝特许,入宫朝见时可以乘坐小车,号“车丞相”,于是就一姓车,亦可证汉代人的姓氏可以因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下面来看一则与09dh-2简文中“田博一姓王氏”相似的记载,刘向《古列女传》卷三“晋羊叔姬”云:

叔姬者,羊舌子之妻也,叔向、叔鱼之母也,一姓杨氏。[10]3706

叔姬之所以一姓杨氏,是因为其子羊舌肸(即叔向)之采邑在杨,故叔姬亦一姓杨氏*春秋时期,母随子氏的例子,又如夏姬,郑穆公之女,陈国大夫御叔之妻,夏征舒之母。夏征舒的祖父是陈宣公之子公子少西,字子夏,根据春秋时期孙子以祖父之字为氏的通例,故征舒姓夏氏,与其父公子少西不同,而夏姬没有随其夫公子少西之氏,而从其子征舒之氏,故称夏姬,与羊叔姬随其子叔向姓杨氏的情况相似。。《左传》昭公五年记载:“晋韩宣子如楚送女,叔向为介……楚子朝其大夫曰:‘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今其来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宫,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薳启疆曰:‘……晋人若丧韩起、杨肸……’”[11]4433-4435前文说韩起、羊舌肸,后文说韩起、杨肸,可知羊舌肸即杨肸,杨当为羊舌肸之采邑,故羊舌肸又称杨肸。陆德明释文云:“杨肸,叔向,本羊舌氏,食菜于杨,故又号杨肸也。”[9]4435叔姬一姓杨氏,与09dh-2简文中的田博一姓王氏,在结构上十分相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09dh-2简文中的田博一姓王氏,“一”当解释为“又”,是说田博又姓王氏(一人而有二姓),而非李明晓先生所说的“或说姓王”。退一步讲,如果确如李明晓先生所译,则简文当作“一云姓王氏”,而不会作“一姓王氏”,可见这种解释是不够准确的。那么,田博为什么又姓王氏呢?

考《汉书·元后传》云:“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8]4013从王莽的自述来看,王姓的一支出自田姓,在齐被秦灭和汉朝兴起的时候,部分田姓改为王姓,两姓同为齐王后裔,皆为舜后。09dh-2简文中的“田博一姓王氏”,一人之所以有二姓,是因为田、王二姓同源,皆为齐王后裔,二姓在汉代尚未完全分离,故田博又姓王氏。

据09dh-2简文记载,田博为美阳人,身为齐王后裔却居住于陕西美阳,这应与汉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关。《史记·刘敬列传》:“(刘敬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云:“今高陵、栎杨诸田,华阴、好畤诸景,及三辅诸屈、诸怀尚多,皆此时所徙也。”[9]3276汉高祖听从刘敬的建议,将六国大族迁入关中,作为齐王后裔的诸田正在其中,而且人数众多,从颜师古的注解可知,齐王后裔田氏至唐初已遍布高陵、栎杨等地。09dh-2简文中田博所属的田氏,应当也是在汉初移民运动中迁入关中地区的。

[1] 李正宇.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汉简初识[C]∥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李岩云.敦煌西湖一棵树烽燧遗址新获简牍之考释[J].敦煌研究,2012(5):119-124.

[3] 石明秀.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简牍释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6):50-57.

[4] 李明晓.敦煌一棵树烽燧汉代缉令简集注[EB/OL].(2014-12-30)[2015-01-0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20.

[5] 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香港:中华书局,1976.

[7]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 刘向.古列女传[M].文选楼丛书本.扬州:广陵书社,2011.

[11]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烽燧简牍王氏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新疆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古人如何戍边
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新疆和静查汗通古烽燧遗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