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情境,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8-02-25温世斌
温世斌
(广东省南雄市黎灿学校)
情境,它常常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面就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4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知识点为例,加以阐述。
一、巧借问题呈现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开始呈现的情境(如教材第一幅图:一堆杂乱无章的糖果),主要是为了探究新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标题是“数一数与乘法”,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经历“数一数”的过程,逐步建立乘法的概念,本节课的定位应该在“数一数”方面。面对这一情境,我们要运用好这一载体,让学生经历“数一数”的过程,积累数的经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知道数(shù)来源于数(shǔ)。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好这一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积累数数的经验。
在数数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数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在不同的数的方法中,为什么人们习惯选择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数、三个三个地数、四个四个地数。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思考的习惯,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习惯,简单里面有学问。
二、巧借问题探究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环节,教材的情境图采取了递进式的方式呈现,从本课教材开始的“杂乱无章”到“井井有条”,因为有前面的“无序”的研究做基础,加上积累了一定的“数数”的经验,因此,教材的两幅情境图,显得比较简洁(如教材第三幅图:一幅棒棒糖图和一幅糖块图,两幅图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每行每列的个数都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简洁的情境图中,抽出更多的思维空间去进行抽象、概括,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虽然出现了两幅情境图,但它的思考角度是不相同的,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先从“横向”去思考、去计数,再从“纵向”去思考、去计数,——先横向,再纵向,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有序思考进行“潜移默化”,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有序思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要进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陶冶和感悟。
三、巧借解决问题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里,教材的情境图(如教材第五幅图:棒棒糖图摆放得整整齐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相同的)是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去列式计算。教材到此,除了第一幅情境图,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糖果以外,第二、三、四幅情境图都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相同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稳定表象,这种渐进式的呈现思考素材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后续的总结、归纳、抽象,最后得出乘法运算,是非常有益的。
四、巧借练习设计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练习的情境图,我们也不要忽视,如果以为练习就是巩固刚刚所学的知识而已,有没有情境图都一样,这是大谬不然。
例如,教材第17页练习的第1题(出示一堆杂乱无章的小熊猫,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熊猫),其实也是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出“小熊猫”的个数,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说一说自己数的方法,以及数出的个数。第2题(出示摆放好的蛋糕,要求填每盘有几块,有几盘,一共有多少块),对于建立“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表象,更有积极意义,情境图展示的是具体的物件,在具体的物体面前,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去领悟“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并建立表象。第3题则抽象成图形(摆放整齐的长方形格子图,横着数有3行,每行10个,竖着数,有10列,每列3个),它比前面的“新知”以及前几题练习,都有较大的突破,由具体的物上升到图形,为下一步的“数”做好“形”的铺垫,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更要借助“形”来理解“数”。
因此,在第4题(两个小题都是求小青蛙每次跳几格,跳了几次,一共跳了多少格,第1小题为每次跳5格,第2小题为每次跳3格)的练习中,教材把数与形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这样的练习设计,除了凸显了数形结合以外,还把数轴、对应等数学模型,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小朋友。
总之,我们要运用好教材的情境图,不要让精彩、多功能的情境图白白浪费了。情境图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四基”是否能够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素质教育能否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