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艺“2+1”,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2018-02-25周鹏
周 鹏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1]的确,好的教学应该是技术和精神的深情拥抱,小学体艺“2+1”活动亦然。千万别认为孩子们掌握了一两种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就是对孩子们一生的负责,就是对孩子们未来的“高瞻远瞩”。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提高,同时也是情感、心灵和品性的多重滋养。比如,在小足球运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在乒乓球运动中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绘画中培养浓浓的人文精神。小学教师在引领孩子们感悟力与美的同时,应该构建浓浓的人文生态课堂。
曾几何时,体艺“2+1”活动是真正的“知道课”——知道体育规则(同样的起跑线、不能越线、不能偷跑),知道舞蹈名称(自由舞、健美操),知道绘画范围(剪贴画、水彩画、山水画)等等。显然,这样的“知道课”只侧重于活动成绩,只注重技能技法,而忽略了体育和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事实上,体育和艺术活动中,相对于具体的技法技能而言,心理品质的提高、探索性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孩子们在过程中呈现出的思维之光、品性之光和创造之光,才是体艺“2+1”活动中更重要的目标。
比如,就小学低年级中的美工制作而言,不仅仅是能制作出几个规范、精美的图案,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心理体验,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养成合作、分享、创新、永不放弃和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比如,在投沙包、立定跳远、足球等运动中,不仅仅是动作的规范,不仅仅是数量的叠加,不仅仅是关注孩子们的达标成绩,更重要的是应在人文语境下,关注孩子们的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非智力因素,在孩子们的精神层面“不断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叶”,以此让孩子们在人文之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说到底,体艺“2+1”活动中,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在律动,其实心灵和情感也在律动,品性的纯化也在静悄悄地同步进行。的确,技法技能的提高和纯熟可以让你拥有暂时的荣誉,但好的品性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教师应该在纯技术指导的单行道上暂且停住脚步。静下来,在引领孩子们提高技能技法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艺“2+1”人文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教师的行走方式要变一变,这种方式的定位和变化呈现出以下三种特点:
一种“情感支持源”中的行走。孩子们的体育基础和艺术底子较差,比如不敢投篮,不敢立定跳远,投沙包时犹犹豫豫,绘画时左顾右盼,唱歌时不敢张口,因为缺乏自信而中途离场,一旦动作失败就陷入“灰色”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此时,你是一脸严肃严加批评,还是以极具人文的姿态呵护学生,尽最大可能成为孩子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源?我想,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赞的。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对孩子们曾经受挫的心里世界给予高度关注和警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对孩子们莫大的精神鼓励,都是极具人文的活水,滋养着孩子们不断地向着活动的更深处挺进。
一种“虚活动”中的行走。一位教师曾在教学叙事中这样写道:“我会陪你在绿茵场上走一走,陪你亲自买颜料,陪你散步谈心,陪你一起为受伤的手指上药……”的确,在体艺“2+1”活动中,不仅仅是“耀武扬威”的训练,不仅仅是让人“脸红耳赤”的达标成绩,不仅仅是比赛的紧张刺激,还应该有一些“虚活动”,无关达标和考试成绩,但却舒展着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生命的灵性。打造浓浓的体艺“2+1”人文生态课堂,绕不开这些“虚”活动,绕不开这些角落中、僻静处的“故事”,以此让孩子们在人文之路上越走越远。
一种“自由选择”中的行走。新的课程视角下,体艺“2+1”必须充分重视孩子们的个性选择和多元选择,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2]。比如,喜欢立定跳远的,就让他跳出自信、跳出风采、跳出快乐;喜欢乒乓球的,就让他尽情享受球儿在乒乓球桌上划出优美弧线的瞬间;喜欢古筝的,就让他在音乐的起伏回旋中,沉浸在艺术的优美意境中;喜欢美工制作的,可以在美术的世界中如痴如醉……教师可以引领孩子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体艺“2+1”项目,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双赢,做到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满意。
体艺“2+1”活动中的人文姿态几乎是不可触摸的,更多的时候流淌在师生举手投足的瞬间,充盈在不为人知的细微处。所以,构建这样的人文生态课堂,需要教师高度的敏感、警觉和耐心,需要教师的多种角色的转换和坚守,以此创造一个摇曳生姿、厚重精彩的人文体艺“2+1”新时空。
参考文献:
[1]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
[2]唐汉为.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