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人文性的支点
2018-02-24方利利
方利利
摘 要 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文本是感悟的基础;以读为本是感悟的突进,平等交流是感悟的保障。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让让学生“读”,学生才能有情感的认识,有独特的感受,才能丰润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 整体把握;以读为本;平等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225-01
语文的人文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如教材安排的《庐山的云雾》,雾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却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更没有美的眼光,而《庐山云雾》让学生能发出惊人的赞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欣赏中陶冶,在欣赏中净化心灵,在欣赏中有着自己美丽的情怀。其次,就是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语文教材中有《第八次》,文本的主人翁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学生的榜样,《军神》刘伯承的刚毅,更是学生欣赏的人物……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对自然、人情的感受,更是对生命的价值的一种认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这种生命的价值意义。再次,就是让学生感受自由的精神,如教材编排的《哪吒闹海》就是表现哪吒机智勇敢,能为民除害,不畏强暴。语文的学习就是弘扬自由。最后,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承文化,教材中安排的《秦兵马俑》等文本,无不放射出灿烂文化的光辉。
当然,语文的内涵不是通过教师的强加而获得,而是需要学生的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的甘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感悟的策略:
一、感悟基础——整体把握
多年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喜欢把文本肢解的支离破碎,其实文本是个鲜活的整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悟文本的内容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学生只有整体感悟,才能领悟到文本的美,才能在脑海中形成完美的画面。
笔者在教学《第八次》时,通过通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写人还是叙事的,接着让学生再次读文章,能够找出布鲁斯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文中哪里体现出来的,他这种精神文本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不屈不挠,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笔者不断地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精彩处,反复地品味,把感悟的亮点深入,让学生会意、入情、明理。
二、感悟途径——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把文本读透,阅读文本是学生感悟的基本途径。教师切记在阅读教学中,用情节提问代替学生的读书,更不可用多媒体或者微视频把文本的内容灌输与学生,虽然生动的画面能吸引学生,淡化脱离了文本,学生仅仅获得听觉和视觉的满足,学生就会对文本失去兴趣,感悟也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课前预习读,早读时,笔者又带着学生反复读。上课了,笔者就用富有磁性的语气说:“老天鹅为了一群小天鹅的生存,第一次破冰的行動,深深地感染着小天鹅。请同学找出故事中你认为精彩的地方,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然后交流。”这样,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师生共同把握文本的震撼点——老天鹅带头破冰的场面,让学生自主阅读,营造一个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读,专注地读。读中再现“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接着让学生品读感悟,这样层层推进,以读代讲,保证了学生读的时间和读的兴趣,注重了读与悟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充分的读就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最终获得自己的精神感受。教师要知道自己的角色,引领着,只有学生遇到瓶颈处,教师稍稍给予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加深学生自己阅读中的感悟。
三、感悟保障——平等交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感悟也只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迭出,这样才能点亮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只能正襟危坐,自然就噤若寒蝉,学生哪里会什么大胆的质疑呢?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只能被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而自己却缺少应有的创新能力。
记得笔者在听《九寨沟》这节课的内容,教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五彩池”,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问道:“老师,在五彩池里是否能洗澡?”这个问题的抛出,听课的老师也为学生捏了一把汗,“怎么能放这样的横炮,与文本的内容毫无关系,可是这也是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一棒子打死,学生从此就不敢直言,更不敢去大胆的去问,这样,学生好奇的天性就会被夭折,可是这位老师却巧妙地引导说:“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池子的深浅;二是池子的大小;三是池子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看看文本的内容能否获得这样的信息。学生快速地阅读文本,看看能否找到刚才的信息,学生似乎读的更细、读的更精准了。读完,课文他们高高把小手举起,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游泳!”教师巧妙地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九寨沟是世界文化遗产,美的水,净的水,绿的水,这么美的境界你忍心破坏吗?学生立刻答道:“不能。”这样,感悟已经达到新的境界,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也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能力:这样绝美的自然资源,我们人人都应该保护。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研究充满灵性的文字,基于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特点,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受,让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内化成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丰润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阅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