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成瘾“入病”,你“中枪”了吗

2018-02-24王君平

科学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玩游戏游戏

王君平

从争议到共识

某高校一位大学生在网吧里待了7个昼夜,除了吃饭、上厕所、偶尔睡一会儿,其余时间都在打游戏。为了不被家人“打扰”,他切断和家人的所有联系。当家人找到他时,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就玩一下而已。”

游戏成瘾,究竟算不算病?游戏成瘾列入疾病目录,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游戏成瘾是个社会问题,不应该变成医学问题。然而,游戏成瘾列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是专家委员会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对于游戏成瘾是否应该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世卫组织成瘾障碍工作组提出了很多医学证据。游戏过度成瘾之后,有些人会处于一个失去自控力的状态,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而游戏成瘾被列入疾病之后,意味着相关家庭可以将患者送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可以帮助更多人建立健康的游戏使用模式,远离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危害大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既往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流行率约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极端案例。

游戲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娱乐、放松,但过度沉溺会影响身心健康。游戏成瘾患者都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在行为方面,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一旦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在心理方面,患者表现为情感和认知偏差,因长期过度上网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出现悲观、沮丧、社交恐惧、容易紧张等状态。一些青少年长期沉溺游戏,走火入魔,或者没法正常学习,或者没法与人正常交往,不仅影响成长发育,有的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游戏成瘾成因多

小航是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对于上什么高中,他压根不关心,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游戏上。学习遇到困难时,他就从打游戏中消除挫败感。

青少年游戏成瘾,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同伴影响往往是游戏成瘾的最初形成因素,如果学校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监督和管理,一些学生很容易沉溺网络游戏。

专家分析,网络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让人很容易上瘾。游戏内容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既可以增加正性情绪,又可以减少负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在虚拟空间里轻易得到。游戏程序设置的悬念,促发了玩家的心理期待,起到吸引玩家继续游戏的作用。

从患者自身因素来分析,游戏成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未能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新鲜事物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少数人经受不住其他玩家的蛊惑、宣传,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深陷其中。

沟通和社交能力低

孤独感和网络游戏使用的增加呈正相关。自卑造成孤独,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内心压抑,通过玩游戏可以得到宣泄和释放,在虚拟世界获得满足感。

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游戏成瘾是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表现之一,患者将打游戏作为缓解焦虑、抑郁的重要手段,与“借酒消愁”有类似之处。

判断成瘾有标准

一名初三毕业生,每天寸步不离手机,他甚至会把手机用防水袋装起来带进浴室,一边洗澡一边打游戏。妈妈数落他说:“你这得多上瘾!”

游戏成瘾不可随便下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玩玩游戏,并不算成瘾。符合疾病诊断标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专家表示,当一个人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它时,就意味着已经上瘾了。例如,有人觉得游戏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者更能实现自我。

游戏成瘾有几大特征: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会觉得难以忍受;玩游戏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每当不能上网玩游戏时,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多次想戒,却欲罢不能。

“我们并不是否定打游戏,很多人偶尔玩玩游戏都很正常,只要不长期影响个人的生活就行。”专家表示,只有很小一部分游戏爱好者会出现游戏成瘾的症状,因此不必担心平时玩玩游戏就会“生病”。游戏成瘾意味着患者因为玩游戏影响了自身的社会功能,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患者对游戏有一种强烈的饥渴感,以至于将其放在生活的首位。

游戏是否成瘾,首先要看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玩游戏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比如,有些患者明知很多问题是因玩游戏引起的,仍然继续玩游戏。医生还会考察患者是否因为玩游戏影响了个人生活,比如,一味地玩游戏,有工作不去做,该学习不肯学,甚至伤害了身体健康,这都属于游戏成瘾的症状。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要看大脑生理和生化功能有无改变。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非严重的精神障碍一样,都是大脑某个区域出了问题。

“从临床角度来看,失控是最基本的特征。”专家表示,即明知有害,还是控制不了使用的时长和频率,惩罚措施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游戏是他们的第一需要。游戏成瘾也有耐受性,打游戏时间越来越长,就像酒精成瘾的人,酒会越喝越多。与此同时,游戏成瘾也有戒断症状,还容易反复。不让游戏成瘾者接触游戏,他们也会“烦得要死,跟你拼命”。

作为疾病定义的游戏行为模式,与生活中常见的爱打游戏并不相同。爱打游戏多是侧重于喜爱和兴趣方面,将游戏作为生活爱好之一。而游戏成瘾强调打游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无法自拔。

醫生诊断需谨慎

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有利于堵住非法诊疗。有了诊断标准,意味着今后医生会把“游戏成瘾”作为诊断结果来对待,可以开处药方、提供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诊断标准、治疗体系尚未成熟。

就游戏成瘾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等领域造成重大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

专家表示,目前游戏成瘾的诊断还比较主观,有可能导致泛化诊断。正常的上瘾和病理性的成瘾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成瘾开始往往是因为兴奋,后期是不做就会感到特别痛苦,最后是患者的自身社会功能受到重大影响。游戏不是毒品,玩游戏的人很多,真正成瘾的只是少数。由于现有的研究证据不充分,医生无法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标记,不能排除游戏障碍只是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表现,也不能预估盲目诊断后的不良社会效应。因此,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的前提下,医生应谨慎地使用游戏成瘾这一诊断。

治疗要找正规军

“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中,绝不等于游戏成瘾就是精神病。”专家表示,所谓的精神病是指“神经不正常者”,而精神疾病的范围不仅包括所谓的精神病,还包括诸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游戏成瘾一旦确诊为精神疾病,如果只是阶段性的困扰,通过正规治疗,完全可以痊愈,不会让人带着“精神疾病”的标签过一辈子。

成瘾行为障碍的治疗难度确实较大,目前国际上尚未出台统一的治疗指南,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也并无突破性的发现。专家认为,及时正规的心理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确有一定效果。一些游戏成瘾患者还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要在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但是,专门针对游戏成瘾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仍然比较缺乏。

我国有近百家网瘾戒断机构,还有各种戒网瘾的训练班、夏令营。一些父母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忧心忡忡,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孩子戒网瘾。有人担心,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后,各种非法治疗手段、机构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借机敛财。

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意味着诊断治疗有了权威依据。一些机构打着研究治疗游戏障碍的旗号,为了商业目的制造噱头,甚至采取所谓军事化管理,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治疗网瘾应符合伦理与科学原则,不能盲目。

成瘾是一种疾病,有病一定要上医院治疗。专家强调,家长要让孩子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选择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不要去社会上各种非医疗机构,防止治疗过程中出意外,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一些患者由于接受过不专业的诊治,医生再进行心理疏导时变得非常困难,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家长不能一味堵

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瘾的医学干预提供了合法化基础。但游戏成瘾也是“社会病”,如果仅仅试图依靠医疗手段来解决,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明游戏成瘾的危害性,使其有节制地玩游戏,从而更好地调节身心。

让孩子远离游戏成瘾,家长不能一味堵。一些父母没空管孩子、陪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在游戏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家长责无旁贷。孩子玩游戏,必须在家长可控的范围内。无论是手机、网络还是游戏机,不能让孩子轻易、随时获得,要由家长来管控。在此基础上,家长应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脱离对游戏的依赖。

最后,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严格限制游戏公司的产品,比如限制年龄、限定时间、审查内容,杜绝游戏开发者的成瘾设计,避免把电子游戏变成“电子海洛因”。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玩游戏游戏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回到古代玩游戏
SCARED STRALGHT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玩游戏
一亿中国人有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