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与推广策略阐释

2018-02-24黄琳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尾松推广

黄琳

摘要:指出了马尾松的种植无论是造林地选择方面,还是栽培技术方面,都逐渐形成了更加统一的体系,为保证经济效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并集中探讨论马尾松推广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造林栽培;推广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190-02

1 马尾松生物学特性

马尾松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各个省市的森林蓄积量中,马尾松的数量在50%以上,其木材质量较好,若是进行常规化防腐处理,能有效应用在造纸和人造纤维板处理方面。马尾松在种植过程中,不仅仅能营造较为适宜的风景林环境,也能形成疗养林,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价值。由于马尾松本身就是亚热带树种,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每年平均温度要控制在13~22℃之间,并且要求种植区域的年降水量要在800mm以上,低温环境对马尾松的生长会造成制约。另外,马尾松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无论是粘土环境、沙土环境,还是石砾土环境,都能满足生长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马尾松十分怕水涝问题以及盐碱结构,因此,在一些沿海地区的盐渍土地带并不能种植马尾松。将其栽种在土壤肥沃的地区,一年生的苗木主根能超过25cm,若是轻壤土,根系能超过60cm,能发挥马尾松的经济价值和生产潜力,也有希望将其直接培育为大径级使用木材口[3]。

2 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

在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的管控机制,完善处理措施和整合效果。相关种植项目管理科人员应从以下几点着重分析。

2.1 造林地选择

为了全面提升马尾松的种植效果,要从源头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造林地选择机制的完整性。目前,在马尾松培育项目中,不同径级选取的种植区域有所差异,要建立针对性强的种植计划。①大径级马尾松,主要是选取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壤种植区域,并且要保证腐植质层的厚度能控制在5~10cm之间,坚硬的土体结构,质地最好是轻粘状态,多数都是山脊或者是下坡位置。②中径级马尾松,土层的厚度要控制在50cm以下,腐植质层的厚度则不能超过5cm,一般是在山脊或者是山顶。③小径级马尾松,要在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位置种植,一般是砂砾含量较多的地区。

2.2 整地处理

为了全面建立健全马尾松种植机制,要结合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有效分析相关因素,确保整地处理效果更加贴合实际需求。一般而言,会结合实际种植环境选取全垦整地处理、带状整地处理以及块状整地处理。①全垦整地处理,主要针对坡度在20°以下的低矮山地或者是丘陵,针对此处荒山进行整地规范。②带状整地处理,针对的是坡度在20~30。之间的地区,一般是低山或者是平缓丘陵地带,需要注意的是,带状整地机制中,带宽以及带间距的判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土壤条件、地形条件以及造林密度等基本参数都十分关键。③块状整地处理,主要针对的是坡度在30°以上的环境,水土流失严重或者是石砾多的地区,保证块状区域的中心距离以及造林的实际行距保持一致。在整地处理项目中,劈山一炼山一挖山是基本工序,要在造林项目开始前的一年进行整地处理。

2.3 造林机制

在造林管理工作开展进程中,要对相关参数进行系统化分析,有效判定相关参数,最重要的就是造林密度的判定。结合马尾松造林项目的实际培育目的和土壤条件,细化分辨其地形需求以及交通情况,从根本上确保经济集约化程度后,选取适宜种植条件。若是生产工业化用材,则要选取到之间则要选取1.7m×1.7m到1m×1.7m,每公顷种植240~400株,尤其是在干燥贫瘠的杂草地区域,砂砾的含量较多,造林要采取1m×1.3m到1m×1.1m的规格,每公顷种植500~600株。

(1)要建立植苗造林措施,确保马尾松的种植时间,要集中开展早栽处理,由于马尾松本身早生长能抗旱,更加适宜在每年的1月份下旬到2月份中下旬进行栽种。要对造林苗木相应的保护,确保随起苗随栽植的处理机制,避免苗木出现大面积失水,只有建立健全先挖松后定植的方式,才能减少操作繁琐程度,提高马尾松的成活率。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尾松栽种的过程中,要对天气变化進行集中分析和综合性处理,适宜在阴雨天气后进行栽种,利用分级栽植黄毛人土的控制措施,避免窝根问题,最后要踩实锤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马尾松的种植水平。

(2)建立健全有效的播种造林管理机制,由于马尾松造林项目本身的成本较低,不会浪费过多的人工费用,因此,要保证造林地杂草较少,集中维护造林管理水平。尤其适宜在荒山面积较大的区域,由于劳动力较为缺乏,自然下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3)造林抚育管理。在实际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要求,开展更加有效的抚育处理和控制机制,确保幼林和成林的生长质量[2]。

一方面,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在除草和松土工序中,要针对光照条件、养分条件以及水分条件,完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保证其吸收光照效果更加贴合实际,除草时间要控制在每年的5月份到6月份,有效控制杂草数量。松土则要坚持3年以上,第1年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完成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成林的抚育管理,主要是进行修枝操作和抚育间伐操作,保证马尾松生长效率得以完善,实现优质高产的培育目标。修枝除了枯枝和衰枝外,也要对过于粗壮的树枝进行统筹处理。而在抚育间伐操作中,要从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和林分郁闭度等多个因素出发,确保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3 马尾松造林推广策略

在马尾松种植机制建立后,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种植管理控制措施,维护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相关种植部门也要落实需求维护机制,利用更加有效地推广策略,提升马尾松的经济适用性,为地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管理提供保障,促进马尾松市场推广效果的全面升级。除此之外,目前推广马尾松要结合其实际造林区域进行分析。多数地区将推广项目集中在荒山、公路沿线采伐后的采伐迹地,以及混交造林项目中,能充分发挥马尾松的经济效用,且能适应推广区域的各种条件。也就是说,混交林造林推广项目建立和运行后,能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森林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效益价值,确保林分质量能满足实际需求,真正维护高产高效的产业发展目标。

3.1 在松栎混交林中推广马尾松

栎主要是指麻栎、栓皮栎、大叶栎等树木,在这种混交林中,推广马尾松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水平。由于麻栎、栓皮栎本身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质,萌蘖性较强,且耐旱能力很好,其属于落叶乔木,落叶量很大,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灰分。在麻栎、栓皮栎和马尾松混交后,能从根本上有效改良土壤成分,减少马尾松毛虫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森林防火的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3.2 松杂交林中推广马尾松

针对次生林面积较大的区域,由于树种较多,所以,能借助相应的技术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优化推进松杂混交机制,能在培养多材种混交造林项目后,减少造林成本,从而维护土壤的实际水平,也为后续火灾处理提供保障[3]。

3.3 马尾松和木荷混交

木荷是阔叶树,两者混交后能形成复层针阔叶混交林,充分利用林地环境,维护整体种植效果,确保处理效果的最优化。其中,木荷会在换季时大量落叶,且落叶较易于分解,这就有效增加了土壤的腐植质水平,这对土壤肥力的改良具有一定价值。并且,木荷的水平根系较为发达,能有效耐干旱,实现了全面的天然更新,尤其是在阳坡、半阳坡等环境中,适应性较强。因此,将两者混交,能从根本上增高主干的高度,应用价值较高,完成材林的经济目标。

3.4 松树杉木混交林

一般而言,会在丘陵地区采取这种混交方式,由于马尾松本身就是深根结构的树种,杉木则属于浅根性树种,其分布的层级不同,马尾松穿插土壤的能力更加有效,也为杉木根系的延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能提高两者的种植效率,维护松树庇荫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种植效果和完善程度[4]。

4 结语

在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中,要对种植效果和推广机制进行统筹分析,充分发挥马尾松的经济价值,提高栽培质量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林木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顾祥英.增强马尾松栽培质量提高林业经济效益[J].中国农资, 2013,11(32):46~47.

[2]丁贵杰,吴协保,齐新民,等.马尾松纸浆材林经营模型系统及优化 栽培模式研究[J].林业科学,2013,38(5):7~13.

[3]温佐吾.不同密度2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比较[J].浙 江林学院学报,2014,21(1):22~27.

[4]杨启明.浅谈南方地区马尾松人工用材林栽培丰产技术[J].农业 与技术,2014(3):84,86.

猜你喜欢

马尾松推广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与推广应用浅析
香樟树之恋
闽北马尾松二代种子园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关于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