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18-02-24李慧

大观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李慧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艺术形式、手工艺技巧以及民族习俗等都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生存危机。文章基于其当前生存形势,探讨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针对这种保护方式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分析,再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存储硬件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得到妥善保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刚刚起步,由于在管理机制以及格式规范上不够完善,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保护和开发难度还是非常大。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其必然发展趋势,探究其保护方式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弊端

(一)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主要依靠口、手相传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效率低,且保护和开发的范围小。采用数字化保护,是对传统保护和开发方式的有益补充,前者具有的优势是后者所不能比拟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广,包括文学、音乐、戏剧、手工艺技巧等,其中还可能涉及医药和民俗等内容。针对这些领域,采用数字化的保护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形态,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性。相比传统的保护手段,数字化保护更贴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于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快速将其记录和保存下来,为后续保护和开发工作争取更多时间,减缓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有利于它们的传播,强化各地区的交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1]。

(二)数字化保护的弊端

尽管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数字化技术,在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资料库建设、媒体出版物版权开发问题仍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库不完善。相关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往往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没有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导致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制约了相关学术研究。2.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和支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往往缺乏领导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制约了资源存储、采集的应用。3.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知,同时对于数字化采集的工作环境不熟悉,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策略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整体性、活态性等性质,常规的数字化存储往往会忽略各个文化的空间特性。因此,对于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应重新审视、评价,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重新认识各个文化遗产的可视化角度和表达形式,首先应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体系,其次统一数字化采集的技术标准,最后构建起其保护和开发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方式。基于以上三项措施,通过采用交互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建立综合分析基础,由此制定出更加详细、可行性强的应用技术方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媒体之间的交互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体现其科技含量,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

(一)建构数字化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体系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产生不同的民俗和文化,文化遗产呈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根据形式分为:1.民俗文化,宗教节日、仪式,如祭孔大典、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民间文学,如西藏长篇文学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进行传颂和谱写;3.表演艺术,如昆曲、京剧、苏州评弹等;4.手工艺技巧,如吹糖人、剪纸、刺绣、西藏坛城沙画等。

由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形态不一样,文化创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数字化手段也要遵循各文化的普适性保护原则与方法,根据各自形式和内涵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手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整体性、传统性特征,应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的角度探析这些文化的构成要素,提取这些知识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针对这些非物质文化应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研究:1.文化从何时源起,最初是怎样的表现形式;2.文化是如何传播和发展,借助了那些手段,由哪些人物、事件推动其传播;3.文化包含了哪些内容,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4.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地区;5.为什么在这空间、时间产生了这种文化形式。

基于以上分类,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演变、表现形式和內涵,由此建立起多层次的分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技术根据该体系的分类原则进行信息化存储,建立起科学的资料性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二)统一数据技术标准

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采取的数字化手段,由于软、硬件水平不同,所采用的数据采集、保存格式的技术标准也不一样,由此引发各保护部门之间数据不兼容。针对以上问题,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家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和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相配套。创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详细规范其内容描述、检索关键词等,基于这些需求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特点,根据表现形式建立数据保存技术标准。基于此标准的特点,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科学的管理规程,通过资源管理技术实现有效整合,促进资源采集的统一性。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资源目录、注册、检索以及发布等服务。

具体延伸开来,首先确立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怎样的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如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其次细化存储形式的格式,如音频采用WAV还是MP3格式,视频采用MP4还是RMVB格式以及采用哪种解码标准,或者自建格式进行存储。选用何种技术标准,还要考虑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播放硬件设备与软件格式是否兼容的问题[3]。

(三)可视化表达方式

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视化技术方面,具有本质区别,前者能够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后者进行的数字可视化,更多是知识可视化范畴,其可视化形式更侧重于展示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是数字化保护较为前沿的领域,可参考的实践案例少,离全面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可视化手段是数字化保护的发展趋势。文化遗产可视化表达,主要包含四个层面:知识源层、知识描述层、可视化表达层和知识应用层。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不同的知识源,有来自官方机构的正史,如《史记》《资治通鉴》;也有来自民间的艺术,如杂技、戏曲、舞蹈等;还有外来文化源,如琵琶、唢呐等。它们在时间、空间、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上都存在差异。在知识描述层,则着重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分类,选取合适的模型进行表达,便于人们学习和共享。在知识应用层,用户根据自身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选取相应的可视化表达方式进行学习。

(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综合运用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历史的筛选,经过长期实践传承下来,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内涵。利用数字化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存储,单纯以文本、图像、音视频的形式呈现,很难为用户完整表达某些文化的内涵。单一的数字化存储忽略了各个文化之间独特的文化空间特性。故而,需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在这一体系里,结合数字化技术、情景建模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针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针对性的数据采集方法或技术,例如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获取运动对象的三维数据,并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推演和测算这些动作的数据,使数字化数据采集更加准确。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分析非物质文化实物载体(琵琶、二胡等乐器)的空间结构,通过三维建模了解和掌握它的表现过程。

利用情景建模技术,以角色生成技术、动作绑定技术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场景、角色、动作,并在虚拟环境下解决三维表达以及互动的难题。采用可视化技术,通过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建构可视化模型系统。基于语义查询以及知识点分解和语义理解,扩充各主体的知识库,对建立的概念模型进行分析[4]。

(五)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媒体的交互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文化活动的三维场景与角色动画交互制作的技术难点上。它主要通过引入资源库模型数据、以高精度地形构建、元素交互式搭建等方法,为快速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场景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利用真实感人脸角色模型创建技术,为文化的传承者提供教学的动画角色模型。最后使用知识、行为建模与交互等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视化制作,实现在搭建的平台上有效交互,促进可视化产品传播。

三、结语

综合上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多样,其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以及知识源各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要建立资源分类体系,统一数据技术标准,实现可视化表达,构建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与多媒体的交互平台。通过以上手段,解决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不兼容,资源分类不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江翰林.电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谢晋电影的数字化保护为例[J].视听,2018(1):38-39.

[2]何岩.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J].青年记者,2016(32):105.

[3]史一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9):129-132.

[4]陈俊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以剪纸艺术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3):120-121.

作者单位:

宝应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