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以生为本德育实践探究
2018-02-24刘糯娟
刘糯娟
[摘 要]德育对课程教育有一种辅助性作用,要在初中全面展开德育,需要班主任能够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去部署。学生德育实践既需要从初中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规律出发,同时还需要从德育实践内在逻辑展开,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有序推进德育。在以生为本的德育实践模式下,需要班主任从自身知识素养入手,强化德育实践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有序地将德育实践融入课堂之中。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以生为本;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6-0086-02
我国的教育理念在很早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管子诫》中就说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德育是如此的重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从进行德育实践时以生为本的必要性和如何实践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生为本德育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大部分的初中生处于12~15岁这个年龄段,这是青春期的开端,也是叛逆期的起始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对教师和家长说的话有较低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特别反感成年人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这段时期部分孩子对于许多来自父母和教师的信息,都抱有非常强烈的批判态度。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隨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利。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难免也会有负面影响,学生从小就能十分快捷地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信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免要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因为多重信息渠道使得学生不会仅仅只听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言论,思维更开阔。然而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很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他们对这些信息的信任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对父母和教师的信任程度。学生更容易相信自己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到的信息而不是父母的教导。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状况。因此,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性格上的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生,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理念认为: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守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课程的要求,新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思想的发展。对于价值观方面要给予的是引导,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想要实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始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交流的需要
初中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叛逆期的萌芽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有所增强。在这个阶段如果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交流,首要一点就是让学生愿意去听老师说话。而要达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首先就是要获取学生的信任。获取学生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提倡个性化的时代,学生关注的信息和教师认为学生会关注的信息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学生的性格各有不同,同样是喜欢说话的学生,有的可能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差,有的则是出于博取教师关注的心理。如果不能关注学生需求,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很容易事倍功半。想要达成与初中阶段学生的有效沟通,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足够多的关注,才能明白学生的喜好,理解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通过兴趣打开话题,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做到这点,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教师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
二、以生为本的德育实践途径
(一)将德育融入课堂当中
班主任通常都是任课教师,本身就肩负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个人情况,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还要兼顾德育。如果只是单纯依靠班会进行德育,虽然比起个人谈话更具有针对性,但是这种有些刻意的形式会使学生在潜意识里带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因此想办法将德育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部分或者实行翻转课堂。利用这种方式消除教师在灌输知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权威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不知不觉间加深师生感情,比起刻意地谈话谈心或者生硬灌输更加隐秘,更能获取学生的信任。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信任也相对牢固。学生一旦对教师建立起了信任的感情,在进行德育时就变得轻松起来,能实现德育的最优效果,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协同家长与任课教师共同构建德育体系
德育的目标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达成的。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一个班主任少则面对三四十个学生,多则面对七八十个学生。班主任想要对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人情况非常熟悉,在短时间内是不现实的。而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就更难上加难,但是如果能联系其家长和各科任教师就不一样了。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且大部分孩子也对家长比较信任。班主任想要了解一个孩子,只靠自己的观察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有家长的帮助则大不一样。班主任应多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或班级的德育工作中来,增加家长对德育的关注,利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部分给予孩子正确的影响。其次则是联系各科教师,教师的性格不同,关注点就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一个教师来说,想要将注意力平等地分给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很难,但是联合各科教师就容易多了。
(三)提高个人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践
班主任不一定是思想政治教师,本身可能缺乏知识储备,很多时候面对学生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问题,靠经验是解决不了的。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充实自己。不一定要特别精通所有知识,但是一定要广而博,学生的喜好变化很快,想要吸引学生,一定要找到学生喜欢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要经常性地阅读德育方面的著作,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德育的同时,最好能以专业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洁,李文哲.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9):57-58.
[2] 姚生林.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