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考补

2018-02-24僧海霞

敦煌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药方敦煌

内容摘要:检索传世医药文献,发现多有与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相似处,甚至完全相同的药方,自晋代以来就备受历代中外医家的推崇,对其编撰和抄录蔚然成风。这是医家普世心胸使然,缘此得以传承的药方,就为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的考补提供了现实依据,藉此在王淑民拼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考补,以期能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药方;缀辑本;考补

中图分类号:K870.6;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6-0077-08

在敦煌药方卷子中,单药方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备急单验药方卷》,可以说是敦煌最大的一件单药方文书,它包括S.9987B2V、S.9987A、S.3395、S.3347 4个残片。在王冀青先生辨认出来[1]之前,这四片卷子残缺漫漶难辨其貌。直到2000年7月,王淑民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将这4个残卷成功拼合[2],才使《备急单验药方卷》有了大的改观,这也为其修复还原奠定了基础。以其抄录的单药方为线索,在传世医药文献中检索,发现自晋代以来,“救急易得,服之立效”的单药方就一直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编撰和抄录于《肘后救卒备急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附广肘后方》《四海类聚单验方》《梅师方》《袖中备急要方》《岭南急要方》《随身备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救急单验方》《新录要方》《龍门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其中有许多与敦煌备急单验药方体例、内容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这就为《备急单验药方卷》的考补提供了现实依据。藉此,笔者已对S.9987A与S.3347拼合部分予以考补[3],且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4],因此还有必要继续对S.9987A与S.3395拼合部分进行考补。

这些药方残缺严重,只剩下中间寥寥数字,难辨其方。不过从第16行的灸法来看,与P.2666第10行“人心痛欲死,灸巨阙,在心一寸,三壮即瘥”[7]247所述一致,据P.2662-2第22行“巨阙一穴,在鸠尾岐骨下一寸。主治心痛”[7]433和《千金翼方》卷27针灸所载的“当心下一寸名巨阙,主治闷痛,上气,引少腹冷,灸二七壮”推断,该方很可能是疗心痛方。再与具有同源的《龙门石刻药方》療心痛方:“又,灸心下一寸,二七壮”[8]对比,就能断定第16行残方是疗心痛方的一个附方。

继续以每行的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对比,在传世文献中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由此断定《缀辑本》第10行行首残缺的药方名称为“疗心痛方”。根据P.3596第181行“心痛:生油温服。又方:当归酒服。又方:阿魏酒方。独颗蒜一头,书墨服。”[7]357和《医心方》卷14治注病方第11引《龙门药方》疗恶疰入心欲死方:“独头蒜一头,书墨如枣大,并捣以酱汁一小合,顿服,立瘥”推断,第10行残方很可能就是这些单药方,还录于《医心方》卷6治心痛方第3引《救急单验方》冷心痛方:“又云:一切心痛方:生油半合,温服立愈。又方:服当归末方寸匕,和酒服瘥。”[9]《外台秘要》卷7治心痛方8首引《必效》疗心痛方:“当归末,酒服方寸匕,频服。(《备急》、文仲同)又方:生油半合,温服,瘥。”《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心痛方:“生油半合温服又方当归末方寸匕和酒服。”不过,依据《龙门石刻药方》疗心痛方:“生油半合,温服。又方:当归末,方寸匕,和酒服。”[8]12对第10行校补相对更加准确。

第11行残方是类聚于疗心痛主方之后的附方,以其为线索检索,发现也录于《医心方》卷第6治心痛方第3引《救急单验方》冷心痛方:“又,冷心痛:吴茱萸一升,桂心三两,当归三两。捣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9]293《外台秘要》卷7诸虫心痛方18首引《必效》疗心痛方:“又茱萸丸方,吴茱萸(一升)桂心(二两)当归(二两)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四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十丸,以知为度,忌生葱。又丁香散方丁香(七枚)头发灰(一枣许)上二味并末,和酒服之。”《龙门石刻药方》疗心痛方:“又,冷心痛:吴茱萸一升,桂心三两,当归三两。捣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8]12《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心痛方:“又冷心痛吴茱萸一升桂心三两当归三两捣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经对比发现第11行残方是茱萸丸方,藉此可补缺文。

以第12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似的药方有《外台秘要》卷第7诸虫心痛方18首引张文仲疗蛔虫心痛:“又干漆丸方:干漆熬,捣,蜜和丸。服十五丸,日再。”《千金翼方》卷第24疮痈下甘湿第6治虫痛方:“熬干漆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肘后备急方》卷1治卒心痛方第8引《简要济众》治九种心痛,及腹胁积聚滞气:“筒子干漆二两。捣碎,炒烟出,细研,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热酒下,醋汤亦得,无时服。”尽管这些药方表述不同,但其医理一致,可能具有传承关系。

从《缀辑本》整体来看,是以类方体例抄录,药方名称居首,接着抄录主方,后抄录附方。“干漆”所在的残方前后行皆为疗心痛方,它们中间如果抄录“治疗痰瘀内滞而致的咳嗽不已症”[10]637这样的药方,岂不突兀?更何况“干漆丸方”非常时尚,在《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张文仲备急方》、《外台秘要》等中普遍用于治九种心痛,岂能不被十分推崇葛氏《肘后备急方》的《备急单验药方卷》的作者重视?依此推断,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依据《名医别录》和《本草经疏》对“干漆”所在的药方做出的上述阐释,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对原卷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干漆”之后的字原本不是“款”字,而是“敖”字。这两个字的形体相近,马继兴等误校。原卷之所以抄成“敖”字,是因为“敖通熬”,《汉语大字典》也有此记载。也就是说,《缀辑本》第12行“干漆”所在的残方与《外台秘要》卷第7诸虫心痛方18首引张文仲疗蛔虫心痛所载的干漆丸方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通过对比理应将该残方释为疗心痛。

以第13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似的药方有《外台秘要》卷第7诸虫心痛方18首引张文仲的疗蛔虫心痛:“又方:取槐上木耳烧灰,末如枣大。正发,和水服。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该方选取的槐木耳也能单独用于治虫心痛,如《千金翼方》卷第24疮痈下甘湿第6治虫痛方:“又方:烧槐木耳灰,水服枣大,瘥。不止,饮一盏热汤,立有出虫。”《本草纲目》引《张文仲备急方》治蛔心痛:“槐木耳烧存性,研为末,用水服一匙。若疼痛不止再喝热水一升,蛔虫即出。”通过对比,就能校补该残方。

以第14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其也录于《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恶疰方:“又方雄黄三两漆三匙酢九升五月五日糠火上煎一复时一服一丸丸如小豆水下之即瘥蛇蝎蛰涂并瘥。”《龙门石刻药方》疗恶疰入心欲死方:“又方:雄黄三两,漆三匙,醋九升,五月五日糠火上煎一复时,一服一丸,丸如小豆。蛇蝎蛰,涂,并瘥。”[8]34《太平圣惠方》卷56治恶走疰疼痛方:“雄黄三两(细研,水飞过),清漆三匙,米醋九升。上药于五月五日,以糠火煎一复时,待可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或蛇蝎螫伤,涂之立效。”经对比,能够校补该残方。

以第15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似的药方有《龙门石刻药方》疗恶疰入心痛欲死方:“又方:宿疰多年,人发一握,烧灰,桃仁三七枚,去皮、尖、双、捣,小儿尿一升和,顿服。”[8]34《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恶疰方:“又方宿疰多年人发一握烧灰桃仁三七枚去皮尖双捣小儿尿一升和顿服。”《本草纲目》引《子母秘录》治尸疰中恶:“用乱发如鸡子大,烧研,水服。”通过对比,能够校补该残方。

以第17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该方也录于《龙门石刻药方》疗心痛方:“又方,从项椎骨数下,至第七节上,灸三十壮。”[8]12《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心痛方:“又灸法从项推骨数下至第七节上灸三十壮。”通过对比,能够校补该残方。

以第18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搜索,发现该方也录于《龙门石刻药方》疗恶疰入心欲死方:“又方:驴粪水绞汁一升,服并良。”[8]34《肘后方》卷1治卒心痛方:“驴屎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外台秘要》卷第7治心痛方8首引《救急》疗心痛方:“取驴粪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瘥。”《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恶疰方:“又方驴粪水绞汁一升服并良。”《本草纲目》卷3心腹痛等。通过对比,能够校补该残方缺文。

通过考补,还发现P.3596第181行校文“書黑服”[7]357有误,应当校为“书墨服”;S.3395第6行校文“以日再服”[7]276有误,应该校为“一升,日再服”;S.3395第1行原校文“干漆,款[冬]”[7]275有误,应该校为“干漆,熬”;S.3395第5行原校文“从项椎骨数下”[7]276有误,应该校为“从项推骨数下”。《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心痛方第五行“□丸”应当补入“十”字。

2.  第19~26行:急黄、疸黄、内黄三种黄俱疗

该方残缺严重,不过从第19行“三种黄俱疗”中能够辨认出它是疗三种黄方。再将它与P.3596第182行所载的“急黄、疸黄、内黄方:黄蒸麸子,猪粪浸,经宿服”、《龙门石刻药方》所载的“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8]39、《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所载的“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外台秘要》卷4引《必效方》所载的“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对比推断,该方的名称可能是“急黄、疸黄、内黄三种黄俱疗方”。继续将第25行“又方:灌/□马尿一升,虫□(总)出,验”与P.2666第12行“人急疳,灌白马尿一升,虫即总出,大驗,良”[7]247对比,就能辨认出该附方是疗急黄方。再将第26行“又方:取/□□烧灰,和腊月猪脂涂人,并验”与《龙门石刻药方》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所载的“又方:取文蛤烧灰,和腊月猪脂涂,人畜并验”[8]39对比,就能辨认出该附方是疗疸黄方。再继续对比,就能断定19至26行所录残方的名称是“急黄、疸黄、内黄三种黄俱疗”。

以第20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外台秘要》卷4黄胆方13首疗黄胆目黄不除,又黄蒸汤方:“黄蒸一升、麦面一升,猪屎一升,右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煮取三升,绞去渣,顿服一升,覆取汗。覆取汗,必效。”《千金翼方》卷18黄疸方:“黄蒸、麦面、猪屎各一升,右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旦绞去渣,服一升。”《龙门石刻药方》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黄蒸、麦面、猪屎各一升,右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旦绞去渣,一升服,日再。”[8]39通过对比,就能校补该残方。

以第21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龙门石刻药方》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又方:大黄三两,漉切,水二升,渍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二两,搅消,顿服,须臾快利,差。”[8]39《外台秘要》卷4急黄方6首引《必效》疗急黄胆内等黄大黄汤方:“大黄(三两切)芒硝(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纳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急黄疸黄内黄等方:“又方大黄三两漉切水二升渍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二两搅消顿服须臾快利差。”通过对比,就能校补该残方。

将第22、第23行残方连接起来,然后以其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与之相同的药方有P.2662-2第101行治诸黄神秒灸方:“右以绳围病人脚,男左女右,以所/脊上,双绳头处二七壮,汗出愈。”[7]439《千金翼方》卷第18疟疾并不能救者方:“以绳量病人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上,灸三十壮,即定。……此法神驗,男左女右。”据《医心方》卷第10灸黄疸法引《僧深方》所载的“又方:灸脊中椎七炷”[9]444和《千金翼方》卷第18杂病上黄胆第3所载的“灸黄法(二十穴):第十一椎下侠脊两边各一寸半,灸脾俞百壮”来推断,发现该残方先灸脊中穴,“易处”之后又灸脾俞穴。第23行所述“黃水”与P.2662-2第45行所载的“眼睛黄者……(脊)中出黄水一升,瘥”[7]436所述一致,即黄汗,在P.2662-2第101行简称之为“汗”。通过对比,据文意能够校补第22行和23行残方的部分缺文。

分别以第25行残方和第26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医心方》卷第7治疳湿方第14引《救急单验方》急疳方:“又方:灌白马尿一升,虫惣出,验。又方:取文蛤烧灰,和腊月猪脂涂。又方:炼矾石、桂、徐长卿各等分,末涂验。”《千金翼方》卷第24疮痈下甘湿第6又急疳,食鼻口,数日尽,欲死方:“又方:烧文蛤灰,腊月猪脂和涂。又方:灌白马尿一升。”《龙门石刻药方》疗急黄、疸黄、内黄等:“又方:炼矾石、桂、徐长卿各一两,捣涂。又方:取文蛤烧灰,和腊月猪脂涂,人畜并验。”[8]39经对比,可补第25、第26行残方。

通过考补,还发现第21行“干,内芒消(硝)/二两,揽消(硝)”应校为“半,内芒硝/二两,搅消”;P.2662-2第101行的缺文是“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S.3395第8行校文“着绞取一升”[7]276有误,应校为“煮,绞取一升”;S.3395第9行校文“两捣消顿服”[7]276有误,应该校为“两,搅消,顿服”。

以第27行残方为线索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医心方》卷11治赤白痢24引《龙门方》治赤白痢方:“又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方寸匕,验。”[9]474《医心方》卷11治白滞痢26引《葛氏方》治赤白杂滞下方:“又方:取鼠尾草浓煮,煎如薄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今按《救急单验方》:干末服方寸匕。”[9]475《本草经集注》载:“鼠尾草花古方疗痢多用之,当浓煮令可丸服之,或煎如饴服,今人亦用作饮。或末服亦得,日三服。”《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引《太平圣惠方》载:“久痢休息,时止时作:鼠尾草花捣末。饮服一钱。”《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赤白痢方。通过对比,能够校补该残方。

以第27行残方为线索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医心方》卷11治疳痢方32引《要急方》治赤白疳利方:“头发灰如鸡子大,水服立验。”[9]479《本草纲目》引《子母秘录》治尸注中恶:“烧乱发如鸡子大,烧研,水服,差。”《本草纲目》引《肘后方》石淋痛涩:“发烧存性,研末。每服用一钱,井水服之。”通过对比,发现该残方的缺文为“研末,水服,立”。

以第29行残方为线索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龙门石刻药方》疗赤白痢方:“又方:黄连、黄蘖各三两、栀子仁二两,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并良。”[8]58《医心方》卷11治赤方第22引《救急单验方》治赤痢方:“黄连、黄蘖各三两、栀子仁二两,凡三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9]471-472《金石萃编》卷35《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疗赤白痢方。经对比,能校补该残方。

以第30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太平圣惠方》卷59治热痢诸方:“又方:捣车前子叶,绞取汁一中盏,入蜜一合,同煎一两沸,分温服。”P.3885第11至12行“疗天行后热毒痢,如赤小豆汁,取车前子捣为末,以饮汁每旦服一匕,以瘥为度。”[8]463《龙门石刻药方》疗赤白痢方:“又方:赤痢,捣车前草绞取汁一中盏,和蜜一匙,顿服。”[8]58通过对比,就能校补该残方。

以第31行残方为线索进行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太平圣惠方》卷第47治霍乱烦渴诸方“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方:桑叶(一握切)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外台秘要》卷第38石发后变霍乱及转筋方16首疗转筋不吐不下,气息急方:“又方:桑叶(切二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服之。”《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木之3桑引《太平圣惠方》霍乱转筋,入腹烦闷:“桑叶一握,煎饮,一、二服立定。”通过对比,就能校补该残方。

第32行中间抄录的残方,类聚于两个“又方”之间,显然也是一个附方。再根据该残方前面的药方推断,该残方也是疗赤痢方的附方。从其灸法来看,选取的是心歧骨下的某一穴位。据《备急千金要方》卷29针灸上明堂三人图第一所载,在前正中线上,从心歧骨向下的穴位,依次为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其中,唯有建里穴与该残方表述匹配。建里穴,《古今医统大全》卷6曰:“在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针五分,灸五壮。(?)。主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鸣呕逆不食。”由此推断,该残方的缺字为“建”。

从第32行行尾残方和第33行行首残方来看,是以水、酒作为溶媒或浸或煎黄檗而成的汤剂。以“又方”来判断,该方是主方之后的附方,其中所选的黄檗,《神农本草经》曰:“清热燥湿,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普济方》卷212泄痢门曰:“治下痢纯血,用黄柏蜜炙令杏黄色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下。”《十全博救方》曰:“治小儿热泻:黄檗,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可见该方类聚于此也是疗赤痢的附方。这种以水、酒或浸或煮黄檗治赤痢的制剂方式,类似于《景岳全传》卷第60宙集金花煎:“黄檗三两、黄连五钱、栀子二十枚上咀,以水二升,浸一宿,煮三沸,去滓,顿服。一方用酒煮。”更接近于P.3596第157行所载的“又方:……酒三升水二升煮取三升分服。”[7]355虽然还不能确定该方的用酒量,但至少可以断定该单验药方是以水、酒煎煮黄檗的方式来制剂,据其文意推断,该残方中的缺文很可能是“煮□沸,去滓”。

第33行残方选取的药物是蜣螂,《本草纲目》虫部第41卷虫之3曰:“蜣螂赤白下痢:黑牛散: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用黑牛儿(即蜣螂,一名铁甲将军),烧研。每服半。”据残方中“又方”来判断,它也是疗赤白痢主方后的附方。这种从肛门给药疗赤白痢的方式与莨菪子相同,如《外台秘要》卷36小儿赤白痢方:“又方莨菪子羊肉(切薄布上)上二味以绵裹,内下部中,不过再瘥,量之可用,甚妙。”《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草之6冷疳痢下:“莨菪子为末,腊猪脂和丸,绵裹枣许,导下部。因痢出,更纳新者。不过三度瘥。”这是因其性皆寒,在清泻方面功能一致。通过对比,据文意推断,该残方的缺文可能是“不过”和“量之可用,甚妙”。

通过考补,还发现第27行行首应当补入药方名称“疗赤白痢方”,第27行“取人/腻(?)头发”应校为“取人/乱头发”,第33行“取酸□(枣)末,放(?)/大绵裹”应校为“取酸枣大,以/大绵裹”。

以第34行残方为线索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龙门刻药方》白痢方:“又方,赤石脂五两,干姜二两,捣末,饮服,三方寸匕,日再并良。”[8]58《备急千金要方》卷15冷痢第8治下冷脐下搅痛方:“干姜赤石脂(各十两)上二味为末,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古今医统大全》卷89幼幼汇集(中)痢疾门第7载:“赤石脂干姜(各等分)上未,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饮下。”《医心方》卷第11治冷痢方第20引《葛氏方》下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干姜、赤石脂分等末,以白饮和丸如梧子,日服。”[9]469通过对比,发现该残方的缺文是“捣末,饮服,三方寸匕,日再并良。”

第35行“又方:以手熟摟乌豆,服一大抄,不过再三。”也录于《医心方》卷11转引《龙门方》治赤白痢方:“又:以手熟挼乌豆,服一大抄,不过二、三。”[9]473后附方:“又方:大/蒜十头烧灰,以酒一升和,温服。不过□日验。”显然也是用于治赤白痢。尽管该附方未刻录于龙门石窟,但却抄录于P.2666第13行:“人赤白痢,取大蒜十颗,烧作灰,以酒一升温服,三两度即瘥。”[7]247从该单验药方“三两度”的服药频次来看,未超出“日三服夜二服”的频次,由此推断,第35行残方缺字是“一”。

以第36行残方为线索检索,与之相似的药方有《医方类聚》第11分册治小儿疳痢不止,白龙骨丸:“白龙骨 白石脂 鸡屎矾烧令汁尽 黄连去须,微炒 胡粉微炒 白茯苓阿胶捣碎,炒令黄燥以上各半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经对比,发现该残方可能是去味(白茯苓、阿胶)白龙骨丸方,其被《太平圣惠方》卷第9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47、《儿科要略》第3章等收录,应用十分广泛。其中,关于黄连的炮制,始见于梁代,“去须”入方。此后,有了很大发展,如《雷公炮制论》曰:“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火中焙干用”;《备急千金药方》曰:“黄连去毛、去皮、炒”;《旋舍备要方》曰:“入生姜同杵,炒令紫”;《史载之方》曰:“蜜浸,火上炙干,炒半焦”;《类证活人书》曰:“酒煮一伏时,吸进火上炙干用”;《小儿药证直诀》曰:“去须,炒,去头,去须,米甘浸一日”;《证类本草》曰:“黄连一两,生姜四两,以慢火炒”。之所以将黄连炒黄,是为了缓解黄连苦寒之性;将其清炒、炒焦,是为了增强消食健脾功效;将其炒黑、炒炭,使其产生止血作用。可见,炒是炮制黄连的重要工序,再加上该残方又是用于疗痢的丸剂,它是必不可少的制剂工序,也即该残方的缺字是“炒”。

第37行残方,也抄录于P.3930第167至168行治产后在褥赤白痢方:“取杏仁,不限多少,去皮■煮馎饦食即瘥。”[7]395通过对比,据其文意推断,该残方的缺文可能是“馎饦,煮食即瘥。”

通过考察,在校补第34至37行缺文的同时,还发现P.3930第167至168行缺文可能是“煮熟,用面作馎饦”,S.3395第21行校文“□术”[7]277有误,应校为“捣末”。

将第39行和第40行残方连接起来,然后以其为线索检索,发现与之相同的药方有《外台秘要》卷7、卷31引《必效方》青木香丸,疗一切气腹胀满,心痛气冷,食不消方:“青木香、槟榔仁各六分、芍药、枳实(炙)、诃黎勒皮各五分、桂心四分、大黄十二分。右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下十五丸,以意增减之,常令溏利,甚效。”经对比,可确认第39行、40行抄录的残方为青木香丸方,缺文是“诃黎勒皮”、“芍药□分,右七味”。

通过考察还发现,按照《缀辑本》第21行、29行、34行的书写习惯,以及王淑民的释文说明,应当将第39行行首药方名称“疗积痢(利)肠痈食不消方”写作“疗积利(痢)肠痈食不消方”。

通过考察还发现,按照《缀辑本》第21行、29行、34行的书写习惯,以及王淑民的释文说明,应当将第41行行首药方名称“疗痢(利)积年出无禁止方”写作“疗利(痢)积年出无禁止方”。

结 语

通过检索和比较,发现晋代以后医家十分推崇单药方,尤为重视对其编撰和抄录,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医家普遍具有“以溥济斯民于仁寿之域,以上广国家博施爱物之德”的普世心胸,而且普遍认为“虽每植德施功,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方远裔者,莫过于撰述”;再加上,单药方确实具有“药多易求,而论效则远,将使家自能医”这样的备急特征,非常符合时世大众广泛开展社会交往的医疗需求。缘此得以传承的单验药方,就为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的考补提供了现实依据。藉此在王淑民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备急单验药方卷》进行考补,使其得到了充分修复。这不仅给中医学者提供了参考,也给敦煌学者提供了依据具有传承关系的药方校补敦煌残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冀青.英国图书馆藏《备急单验药方卷》(S.9987)整理复原[J].敦煌研究,1991,(4):104-106.

[2]王淑民.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首次缀辑[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1):48-53.

[3]僧海霞.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缀辑本考补[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4,28(1):103-110.

[4]僧海霞.敦煌《备急单验药方卷》缀辑本考补[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31(4):199.

[5]张瑞贤.龙门药方释疑[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7-79.

[6]张瑞贤,王滨先,等.洛阳龙门石窟药方与敦煌卷子《备急单验药方卷》同源[J].中华医史杂志,2001,2(2):1-6.

[7]马继兴,王淑民,陶广正,樊飞伦.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74.

[8]北齐.师道兴,著,张金鼎,孔靖,校注.龙门石刻药方[M].济南:山东科学科技出版社,1993:12.

[9](日)丹波康赖,著.赵明山,等.注释.医心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3.

[10]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637.

猜你喜欢

药方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张老师的“药方”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诊治“交通病”的新药方——解读《2017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