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8-02-24孙贵涛
孙贵涛
摘要 目的:探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 阿替普酶;心肌梗死;临床疗效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心电图检查结果中ST有明显抬高的病症,发病人群多集中在老年,且由于我国近几年的老龄化现象逐渐严重,导致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数也随之上升,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极大,且对于患者的生活影响也较大。目前临床上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且对于患者的治愈率也有提高的效果。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是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资料及方法
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1日收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研究组年龄39~77岁,男39例,女26例;体重32.15~77.93kg,平均(40.24±1.31)kg。对照组年龄40~79岁,男45例,女20例;体重39.93~77.43 kg,平均(40.25±1.36)kg。两组在年龄、教育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同意书,属于自愿参与研究。
方法:①对照组采取尿激酶进行治疗;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将尿激酶1500000U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混合后,30min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进行溶栓治疗后的12 h,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治疗,使用剂量7 500U,1次/d,连续用药3 d。②研究组采取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对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使用剂量60 U/kg,并将50 mg阿替普酶于稀释液溶解,浓度达到1 mg/mL后进行静脉注射,使用剂量8 mL。注射结束后,再对患者使用12 U/(kg·h)依诺肝素钠注射液进行48 h的微量泵泵入。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检查,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无任何明显的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的Q波时间、Q波,R波、ST偏移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心电图检查结果中ST有明显升高的病症,发病人群多集中在老年,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不稳定斑块病变,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逐渐形成,导致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出现持续性或是完全性的阻塞。随着近几年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技术逐渐成为临床上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且溶栓技术的操作较为简单,治疗效果显著,也逐渐得到患者以及医师的认可。
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的一种,含有的主要成分包括糖蛋白,可以通过赖氨酸残基以及纤维蛋白的结合,对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进行转变而成为纤溶酶。这一转换作用,对于循环中纤溶酶原的激活效果较本药更为显著,且阿替普酶可以选择性对纤溶酶原进行激活,不会出现临床上应用链激酶时常出现的并发症等,因此其治疗的安全性也较高。静脉用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再通,效果极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对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Q波时间、降低Q波,R波、缓解ST偏移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今后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