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
2018-02-24王占龙
王占龙
(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甘肃 临夏)
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化形式,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音乐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个体对于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素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合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音乐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对于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作用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更能够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通过合唱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合唱实践中扎实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在节奏、旋律、音色的变化中感受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提高学生之间的融洽程度,从而不断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同时,在合唱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习的呼吸方法、歌唱技巧,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
1.欣赏优秀的合唱作品,营造合唱教学的心理环境
欣赏高水准的音乐合唱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合唱的心理环境。首先,教师必须寻找音乐作品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形式搭建欣赏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计划地调试学生的音乐心理,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需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和情感因素,通过把握作品特点来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情绪与作品的音乐情境相吻合,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作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共鸣。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对于学生进行理性的引导,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对于乐曲进行音乐要素方面的详细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知识储备,真正地融入歌曲中去。
2.运用多样化的基础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合唱状态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作基础训练,运用多样化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合唱状态。首先,要进行轻松愉快的热身训练,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在热身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例如,让学生站成两排,后面的同学给前面的同学进行按摩,之后再调换顺序,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合唱活动。其次,要进行体态律动训练,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强烈感受和认同,从而在高度活跃的精神状态中进行合唱。
3.开展科学化的合唱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
要提高合唱能力,科学化的合唱训练必不可少。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合唱中出现的个性化和共性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合唱基本功训练。首先,进行充分的识谱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歌曲的难点,准确把握音准、节奏等关键问题。其次,进行反复的音准训练,针对旋律音准与和声音准在每次课上进行集体歌唱,对于具体作品中音准困难的片段、各种调式的音阶、琶音进行练习。最后,进行内在听觉训练,要求学生将所有声部的旋律牢固掌握,准确感受旋律的倾向与色彩。
4.贯穿音乐审美体验和情感传递,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将音乐审美贯穿整个过程,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统一、协调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歌唱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深刻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思考和辨析中主动建构知识,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创造,通过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整体、深层次体验,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是践行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既要重视合唱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训练,又要关注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情感、态度的体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