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8-02-24张丽芳
张丽芳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福建 福州)
人文素养是个体通过系统学习后将知识内化为个人修养,外化为高尚的道德,一般包括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是其价值观念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关键阶段,对此阶段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文教育基础课程之一,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知识转化为良好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实现个人意识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从实质上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人性教育,其重点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过程上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由外到内逐渐实现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情怀,并对知识加深理解。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高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第一,思想功利性强,缺乏精神追求。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凸显了“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社会价值取向,这对高中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高中生在物质追求上要求较高,对未来的想象多半关注点在金钱、房子与车子上,思想意识存在较强的功利性,缺乏精神追求。
第二,道德水平相对不高。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阳光、单纯是其代名词,但就现阶段而言,许多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并不高,缺乏是非观念,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更是显示出当前学生的道德现状。
第三,缺乏信仰,自我意识不坚定。当前,社会正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发挥其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金钱至上、极端思想的传播,使高中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因缺乏信仰、自我意识不坚定等,导致其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容易走上错误道路。
2.历史教学在人文素养教育上的优势
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且在人文精神与人文资源方面非常丰富,通过对高中生的历史教学,可充分发挥其人文素养教育作用。从历史教材内容来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丰碑式人物、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事件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化,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起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作用,以此培养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进而提升个人修养。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钻研教材,挖掘人文内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知识体系的挖掘,却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人文教育效果不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优秀的人文内涵,例如爱国主义、优秀品德、人格完善等,并将其渗透至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熏陶与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人格得到升华,并主动在学习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2.注重人文体验,深化人文思想的理解
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要想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文教育,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加强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并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将其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存在,关注学生的人文体验,并引导其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理解,通过积极探索获得历史知识,进而巩固教育效果。
3.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实际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其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对历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将目光放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上,例如,课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并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交流与互动,独立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培养其合作意识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并学会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而获得自我满足。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体现历史课程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在重视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历史教育与时代要求的相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