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办初中教改执行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4韦雪影
韦雪影
(东兰县国清中学,广西 河池)
执行力指的就是团队成员在以某目标为导向性,对于人力资源、策略的运用,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执行力指的就是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密切配合,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认知、思维方面达成共识,并对教学组织目标、改革目标予以实现的能力。
一、造成新办初中教改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认知及行动问题
开展教学改革之前,虽然在地区范围内展开的动员会议,围绕教学改革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与解释,但是在会议过程中,教师们难以就教改观点达成统一认识。由于教师所属的学校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思维观念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虽然部分教师能够认知到该方法的优势,并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但是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认知与实践经验,对于该方法实践应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明显担忧,如学生自律性差,加大教学管理难度等,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历较久,较为突然地转变教学观念及方法,可能会存在诸多风险,由此引发教改瓶颈[1]。虽然在教改背景下,很多学校都相应制定了方案及制度,对于教学要点进行了明确布局,对教学实践进行监督与引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到教学任务的限制,很难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其自主进行交流学习,教学改革过于形式化。而且在教改开展过程中,学校及教师缺乏反思精神,难以做到改进与创新,教改发展受限较大。
2.组织与文化问题
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成立了专职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该部门直接向校长室负责,由年级组长负责具体的监管,对教师及学生的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2]。但是在组织结构方面,年级组长、职能机构之间的管理监督职责并不明确,频繁出现交叉管理、管理缺位的情况,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投入了较大力度,但是实践力度相对偏低,没有对实践工作的开展起到有力的约束。尤其是在对于教师执行存在个体化差异,如在资历老、年龄大、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出现违反教学改革要求的问题时,可能就会降低评价标准,有失教学改革的公平性原则;另外,受到教改监督人员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实践监督过程中,时常出现记录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进而造成反馈不及时、整改缺乏针对性及实效性的情况。
二、提升新办初中教改执行力的建议
1.认知与行动方面
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在于校长思维的转变,并从思想层面加强对于教师们的领导,使其能够充分认知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新办初中,校长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但同时也要避免冒进引发风险[3]。这就需要校长能够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向教师讲明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培养知识水平更高、综合素质更强、自我成长能力较高的学生,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随后,校长需要带领教师们加快改革步伐,将先进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对教改工作出色的教师要予以表扬与激励,同时做好观念陈旧教师的思想工作,加强教学思想统一,形成良好的教改氛围,确保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实。
2.组织与文化方面
新办初中还需要加强对于组织结构的优化,将教改作为总体目标,形成校长室、教务处、教师、学生层层明确的组织形式,开展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无效环节的投入与干扰,尽可能保障上级决策能够及时准确下发到执行层,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障教学改革工作能够实现贯彻落实,促进教改执行力的提升。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教学执行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赋予监督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能够避免因教师个人因素而影响监督工作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新办初中需要加强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创新意识,为教学改革工作增添动力。
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学校及教师在观念、行动、文化、组织方面等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为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有助于新办初中尽快增强教学执行力,进而促进教学体制的优化转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