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
2018-02-24倪茸
倪 茸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回民高级中学,宁夏 石嘴山)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地理作为高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怎样的方式引导,才有助于转变不良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提升政治素养
高中地理属于综合性学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对于不同章节,教师都需要分析其中的具体内涵,并以爱国思想为主线,传递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资源和人口比较多,无论是森林面积、耕地面积、草原面积,还是河川径流总量都位居世界的前列。随着我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已经逐渐出现“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全新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事实呈献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还需要站在实际角度分析,让学生认清楚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在我国存在着“地大物博”与“人均地少物缺”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科学、客观地看待地理资源问题,激发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增强其忧患意识。
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融入先进的理解,关注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整体探索,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误区,针对学生个体特征采用不同方式展开教学,让学困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教学中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通过分层引导,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得。在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的情况下,再引导学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和个人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融合情境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讨论中。通过全面地加以引导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让学生可以在中心问题引导中,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的内涵。
针对情境的选择,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一个有序的学习状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在讲解、提问、总结思考等步骤引导中,帮助学生总结如何运用地理知识。通过灵活地运用和渗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书本和课堂传递给我们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理是比较注重课外实践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开展教学中,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设置一些切实可行的课外教学活动。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动手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追求。
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智力竞赛、社会调查、地理演讲、小论文撰写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其中,教师可以将上半个学期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形成竞赛题目。通过将班级中学生分成两组,通过竞赛模式渗透,以社会调查的模式进行竞赛。学生在小组分析和调查中,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结合政治素养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合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质。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