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
2018-02-24肖艳
肖 艳
(广东省韶关市第五中学,广东 韶关)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地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师的教学是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需要配合教师、认真听讲就够了,应试理念让学生陷入“题山题海”当中,被动听讲、机械训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改革,教师应该将激发、培养学生主体性放在首位。具体而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首先需要教师及时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以及“传道授业”的传统角色。教学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语言的选择,应该注重趣味性、启发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要注重多样化,尽可能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备课当中的“留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方互动、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布置学生课下进行预习,让他们分组对月相进行观察,并多方搜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了解现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新探索,准备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对于本节课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进行分类,对于抽象的宇宙环境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宇宙环境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的特殊性等教学目标,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插图、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实现。
二、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应试教育下,学生习惯于听从、习惯于识记,缺乏表达自己个性见解的欲望和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表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心理的安全感、自由感得到提升,在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的多元化教学情境当中,他们的主体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在“地球的运动”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投影让学生完成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点的表格填写,出示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让学生思考“地”指的是什么?诗句中描绘的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在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关闭教室内的电灯,在黑暗的室内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昼夜的成因有了直观的了解。
三、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合作学习,强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人才不仅要有主动学习意识,拥有终身学习能力,沟通与合作更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要善用合作学习,强化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对高中生进行科学分组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遇到的难题在小组当中明确分工、有效合作,通过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不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还增强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和环境问题有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的搜集过程,并将搜集来的资料、案例加以分类整理,以供课堂上交流。针对学生搜集的地球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的资料,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他们在对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了全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并就如何应对全球变暖提出了可行性措施。在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安排他们合作探究其他环境问题,课堂学习变成了高中生自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主体性充分凸显出来。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是推动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