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引航,让学生创新思维扬帆远航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8-02-24冯爱明

新课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乘数分数情境

冯爱明

(福州市宁化小学,福建 福州)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以“问”引航,让学生数学思维扬帆远航?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敢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采用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了学生依赖性强,思想处于一种惰性状态。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微笑带进课堂,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勇于争辩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言,敢于提问。

另外,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会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问题入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提问:(1)什么叫平均分?(2)分数中分母是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由于可以模仿,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教师要用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对学生提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使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大问的胆量。然后再慢慢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思考。”产生独立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使学生置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我让全班学生说说本班的××同学在全班同学中占几分之几,在本组中占几分之几,在本列中占几分之几。这时有个学生就问:同是××层层浪花。我表扬了这位同学问得好,并组织同学积极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单位“1”的意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三、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之以渔。课堂上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问题太简单没有参考价值,有时苦思冥想也提不出思考问题的途径……即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质疑方法,进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1.从课题上质疑

这种提问方法适用于一些起始课的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逐渐形成提问常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出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什么是分数的性质?”“学了分数的性质有什么用?”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抓住教学目标,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开展,学生学得主动。

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质疑

如,在教学“除数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324÷3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数上的数字比除数小”这个认知冲突。这时就有同学问:“老师,被除数上的数字比除数小怎么办?”这个问题问得好且准,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引导组织学生看书、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3.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处质疑

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方法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教师要针对这个问题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掌握。

4.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时质疑

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加以苛护和培育。如在教学“乘数是两数乘法”212×34书本上是从乘数的个位乘起,当学生预习之后,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书本上是从乘数的个位先乘起,但我从乘数的十位先乘起,结果也一样,那我这样算法对吗?”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并告诉他们有关法则的规定性和可变性之间的关系。

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因此,教师应致力于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一代人才。

猜你喜欢

乘数分数情境
分数的由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可怕的分数
看错了数字
转化,让计算更简便
算分数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